怎样打造一个聪明的学龄前儿童——心理学教授分享
我向一位儿童心理咨询教授咨询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打造一个聪明的学龄前儿童?教授脱口而出:“玩,很多很多的玩,很多很多正确的玩!”教授的话告诉我们一个很关键的早期启蒙重点:玩很重要,玩是孩子的学习方式,也是孩子的工作,更是孩子和这个世界连接的渠道。

但有时,父母容易将“玩”的意义狭隘化,于是“陪玩”也变得很片面。这篇文章就来分享一下,家长如何正确地陪学龄前儿童玩。玩要增强亲子关系如今,早期启蒙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以至于很多父母忘记了“玩”的真正含义。
他们常常感到委屈和焦虑:我经常陪孩子玩,我给他读绘本,但他不感兴趣;我教他认识图形,他也不看。孩子出生不带说明书,而和孩子玩就是父母走进孩子内心的通道。教授说,玩好比孩子发出的邀请,让父母去他的“家”做客。做客的基本礼仪就是要接受主人的要求,要客随主便。但很多父母的陪玩方式是“不请自来,攻城略地”。

但有时,父母容易将“玩”的意义狭隘化,于是“陪玩”也变得很片面。这篇文章就来分享一下,家长如何正确地陪学龄前儿童玩。玩要增强亲子关系如今,早期启蒙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以至于很多父母忘记了“玩”的真正含义。
他们常常感到委屈和焦虑:我经常陪孩子玩,我给他读绘本,但他不感兴趣;我教他认识图形,他也不看。孩子出生不带说明书,而和孩子玩就是父母走进孩子内心的通道。教授说,玩好比孩子发出的邀请,让父母去他的“家”做客。做客的基本礼仪就是要接受主人的要求,要客随主便。但很多父母的陪玩方式是“不请自来,攻城略地”。

千万不要因为父母自己的偏好,而人为给孩子设置了“短板”。玩要有社交环境这位教授还告诉我,很多孩子上学后出现各种让人头痛的行为问题,其实追根溯源,都是因为学龄前的玩耍不够充分。所以,教授的一部分工作就是通过玩耍来矫正孩子的问题。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问题,比如不合群、不听从指令、容易暴怒等,都是因为孩子从小的玩耍环境没有创造足够多的社交体验。这其实也是很多父母的一个认识误区,
一谈到玩,就想到认知启蒙;一谈到认知启蒙,就被局限在看绘本、认识颜色和形状、会不会数数等这些方面。这些方面都是对孩子一个人进行的,从而忽略了玩有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通过玩学会和同龄孩子互动。
一般来说,1岁半以后的孩子开始意识到同龄孩子的存在,尽管互动不多,但会愿意让同龄孩子待在身边,然后各玩各的。这时,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多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和其他人在一起舒服的感觉。
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第一步,就是累积和人在一起舒服的体验。孩子2岁后,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协同合作的游戏。比如,邀请一些孩子共同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大家虽然各画各的,但是共同使用放在中间的颜料,这就是分享的雏形。再比如,引导几个孩子一起玩“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来学习服从指令。以上总结的这些,看上去似乎孩子没学到什么,但这些社交能力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有长远的影响。
让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人”,是育儿的一大关键。教授分享完这些后,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儿童启蒙这个话题真的好大,大到可以分支出很多课程来。那么,对于普通父母来说,怎么确保自己在养育孩子时不会走偏呢?

教授说,其实很简单,时刻记住3点:
●我们在培养一个多维度的人,而不是生产一个达到一定标准的商品,这会提醒我们“全面的孩子”的标准;
●我们在培养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会语言、数学、颜色的学习机器,这会提醒我们“社会的孩子”的标准;
●最关键的是,玩首先是有趣、无压力、轻松的,这是亲子关系的纽带,亲子关系是“1”,亲子启蒙是“0”,没有前面的“1”,所有的启蒙都将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