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危险不要去",忽视“自然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觑

文 / 奶果妈妈
2019-12-04 18:19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几天我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她和丈夫带着5岁的儿子去户外散步。突然,儿子指着不远处一头挂着铃铛的小牛激动地喊道:"羊,喜羊羊!"

对此她哭笑不得,向儿子解释那是一头牛,不是喜羊羊。儿子反问:"那不是和喜羊羊一样长了两个角还挂着同样的铃铛吗?"她一时语塞,本想就此对儿子进行一番牛羊教育。但她仔细一想,这也不能怪儿子,他只从电视上认识了羊,在现实中还不曾见过。

但更令她生气的是,回到家之后,儿子便迫切地打开《喜羊羊与灰太狼》还不时嘀咕:"两只角、一个铃铛,一样吃草,今天见到的一定就是喜羊羊……"看得入迷连晚饭都不吃,任凭她怎么叫都不搭理。一气之下这位妈妈便把电视关了,这下儿子是再也停不下哭声。

"我连哄带骗花了快一个小时才让他吃了饭。吃完饭他倒是又继续开开心心看动画片,我这心里却是越来越堵。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就是在野外摸爬滚打长大,轮到自己教育小孩的时候,却担心外面这样危险、那样不安全的。搞得现在儿子都5岁了,只会知道喜羊羊,现实却连牛羊都认错,我是真不知道该怎么去教育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和上述妈妈同样困扰的家长并非少数。孩子痴迷网络,熟知各类电子产品,却对自然世界一无所知。这暴露出来的问题正是家长对孩子"自然教育"的忽视。

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什么是"自然教育"?

什么是"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是解决如何按照天性培养孩子,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和自尊自信等综合素质均衡发展。简单来说,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适应孩子天性的发展。自然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大自然是孩子们唯一的老师,它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自然教育"缺失的危害

已过世的"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就曾提出:"世上没有孩子会生来不爱池塘、森林,不爱花香和鸟语。如果他们对此冷漠,那一定是现代生活对童心的扭曲和剥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显示,亲近自然有利于给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带来积极影响。

  • "自然缺失症"

2005年,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在其《林间最后的小孩》书中第一次提出"自然缺失症"一词。这并非是一种病,但却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且逐渐增多的一种现象,即孩子缺乏亲身接触大自然,从而引发了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

  • 片面认识大自然

在中国,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多数家长通过给孩子买很多玩具和电子产品的方式来取代孩子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孩子们看到家具,知道是木头做的,但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却不知道食物从哪里来;垃圾扔出去,最终丢在哪里,也毫不知情。

  • 孩子缺乏自由

孩子的时间被父母掌握在手上,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养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等他们真正接触到大自然时,家长又各种怕脏怕危险。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是在接受自然教育的环境中自由长大。比起冷冰的电子产品,我们会发现户外的鸟叫花香更充满欢乐和童趣。而对于我们的宝贝孩子,这样的自由和欢乐,他们也应该共同拥有才是。

  • 缺乏同理心,情感和爱

多数家长们想让孩子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过物质条件优越的生活这些都普遍变成了生命的终极目标。一讲到"自然教育",很多家长就会问了"到自然中体验有什么用,锻炼什么能力,获得什么知识"而且必须速成。

但"自然教育"并不是只教孩子们认识动植物,就算他能背下整本的物种起源,但却依旧随便踩死昆虫。知识再多也无用,只有体验自然,完整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增强他们的探索精神,从而激发对学习兴趣和保留,这些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

"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 增强儿童的行动能力

孩子在大自然中奔跑的时候,不仅可以运动,而且还会学习如何更好发挥行动力。孩子行动能力的发展与情绪、思维的发展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

通过在自然中的各种新鲜尝试,他们可以学会界定危险,然后克服或避免这些危险。同时,通过不断探索,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会不断增强。在亲身付出行动去尝试之后,他们会知道自身的能力范围,之后就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不断地去行动。

  •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自然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给予孩子无限可能。充分的自由活动的可能性会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和能力。通过学习,孩子的感知能力、协调能力尤其是自信心都会有所增强。

他们在没有他人的指导下会开始本能地用自身能力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他们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慢慢接受不足,在那之后,他们便会更有自信心去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

  • 促进感官发展

大自然可以刺激人的感官。孩子们会利用他们所有的感官去认识世界,通过他们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闻到的以及所触碰到的等等行为去感知世界。

在这里,孩子们会听到夏天躲在树上的蝉叫声以及看到秋天散落一地的红色枫叶,环境可以让他们直观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真实的感官刺激。

存在在大自然中的种种都需要他们去留心观察。与此同时,他们的时间概念、心态和意志力都会得到发展,经历了这些之后他们才能开始思考。这绝对与冰冷的电子屏幕带来的感官丝毫不一样。

  • 促进对世界的了解

通过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孩子们会直观感受到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在生生不息地运转着。他们会了解季节交替的变化,惊奇地发现春夏秋冬四季的差异性。他们还会看到听到触摸到不同的天气感受,像大晴天,下雨天,下雪天等等。除此以外,他们还会收获到生物是如何来适应不同气候而生活的知识。

他们在大自然中玩耍的同时,也不断地在接触、在了解世界。在游戏中感受大自然的循环,认识到任何事物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发展着。

家长应该怎么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呢?

1、对于学龄前的孩子

家长可以多陪伴孩子到家附近的公园玩耍,这是一个最轻松、好玩又不远的自然教育场所了。在陪伴孩子在自然环境中玩耍时启发孩子对世界、自然、色彩的认识,同时鼓励让孩子去勇敢探索未知。

2、对于学龄初期的孩子

孩子这时候刚开始接受系统的知识,有着较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候家长可以带他们去接触更广阔的大自然,利用放大仪器来观察自然,通过相机、绘画本记录下大自然的多面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不能只重视形式主义,要知道"自然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自然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大自然中获得对人生的启发。

3、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

这个阶段的孩子多处于青春期,不一定愿意配合家长进行自然教育活动。这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独立的自我探索活动。让孩子自己制定主题学习计划,还可以邀请自己的小伙伴一同参加。

这时候家长只需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就好,将主动权交给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也会更有意愿自行参与其中了

很多家长会说,自己也不了解自然,不知道如何进行教育,会觉得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很有压力。但其实,在自然教育中,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做的是,跟孩子一起进入到自然界中,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引导孩子真正建立与自然的联系。

我是奶果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