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宅家、延期开学,3个陪娃小游戏,培养4-6岁孩子的数学思维

文| 维尼妈妈沐滢
春节假期延长了,早教、幼儿园延期开学的通知也下达了。
我有点疯!
禁足在家不能出屋不说,还得面对着憋不住的熊娃,变着法地带她玩。
不少宝妈开始抱怨,在家闲的玩具也玩够了、绘本也看够了,不能全天看电视吧,已经无聊到玩瓜子皮了!
这个春节我带着维尼把一套36本的《数学绘本》反复看了好几次,数学启蒙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归到生活中去,我从其中的几本数学故事中找到了游戏灵感,带娃利用家里先有的材料玩了几个数学启蒙小游戏,希望让孩子在假期依旧能够玩中学,在游戏中了解更多的数学概念。

以下几个小游戏适合4-6岁学龄期前儿童。
在分享小游戏以前,要先总结一下学龄前儿童的整体特点,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特点来因材施教才能不焦虑哦!
1、孩子处在前运算阶段
孩子主要依靠感性经验、依靠符号来描述外部世界。
2、 还不能理解“守恒性”
例如,等量的一杯水,分别倒在杯子里和碗里,孩子并不能认为它们一样多。把杯子里的水倒进碗里,孩子并不能认为水依旧是等量的。
因此,36册《数学绘本》中,关于守恒的那一本,有的孩子读完依旧不能很好地理解是什么意思。
3、形象思维阶段
孩子依旧需要借助具体的图形、图像,借助学具教具具体直观地理解数与量的关系,因此“掰手指”做加减法是需要被提倡的,而不是一种“恶习”。
4 、简单掌握数的合成分解
学龄期孩子可以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也有孩子根据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大数量的加减运算。
5 、“玩”依旧是学龄前孩子的主要认知方式
也是孩子学习知识的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越会玩的孩子越聪明。
基于以上几个特点,以下几个小游戏带娃玩起来:
一 、乐高搭建积木的延伸游戏
乐高粒一直是非常棒的数学游戏教具。

乐高粒除了有拼插、搭建功能之外,它每一块积木、积木上的每一个小突起都能够让孩子理解数与量的关系。
通过数点点,还可以让孩子认知:一个小块4个点,另一个小块上也有4个点,两个小块拼接在一起是8个点,4+4=8。

让孩子通过数更多点点的方式来理解:2个“4个点点的正方形颗粒”=1个“8个点点的长方形颗粒”。

二、测量游戏
让孩子明白他的手掌、脚步都可以成为很方便的测量工具。
启发孩子用不同工具测量长短。
游戏方法:

选择家里的一面墙,带孩子脚跟紧挨着脚尖沿着墙走出一条直线,并且数出步数。
可以让孩子数出步数,例如,维尼用29步测量出了姥姥家卧室一面墙的长度。
我在这个游戏上加以延展,用尺子测量了维尼的鞋子长短为17厘米,那么维尼走了29步,如果孩子掌握了乘法的概念,就可以继续引导他算出墙壁的长度。

当然,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我后边的延展游戏属于“超纲范围”,孩子不会也没关系,游戏的重点是让孩子理解“测量”。
不仅仅是刻度尺可以测量长短,手的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可以用来测量,脚步可以用来测量、甚至将两只手臂张开环抱都可以用来测量。
还可以带孩子用铅笔、手机、玩具火车为参照物,测量家里的桌子、地面、床等物品,有几个铅笔那么长?几部手机那么长?几个玩具小火车那么长?
来巩固理解测量的技巧和方式。
三、扑克牌玩加减
游戏方法:

选出十以内的扑克牌,告诉孩子A代表1。
和孩子分别抽取等量的牌,爸爸妈妈出牌,让孩子出相加等于10的数字。
然后由孩子来出牌,让爸爸妈妈来出对应的相加等于10的数字。
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熟练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
当手里的剩下的牌不够“凑10”的时候,游戏还可以变通为:
1、让孩子在自己手里找出两张牌,相加大于10。
2、让孩子再在自己手中找出两张牌,相加小于10,爸爸妈妈看看自己手中是否有可以合成10的剩余数字。

例如,维尼在游戏中出了两张2,我问她:2+2等于几?她答4,我继续问她:那么10-4等于几?
维尼答6,于是我从自己手里抽出剩余的一张6,凑成了一个“十”。
用扑克牌来让孩子熟练加减法的变通玩法有很多,只不过别太难,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要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孩子会出现算得不是那么快、算错的情况。
既然是游戏不是考试,就不要计较正确率和输赢,游戏动脑的过程和愉快的亲子时光才是最为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