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孩子识字量够不爱阅读?冰山模型教你如何提升孩子阅读能力
作者/邹晓茜
到底是先教孩子识字,还是先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家长,今天用冰山模型给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知识和技能
冰山模型最上面的要素是知识和技能。
知识就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认知和经验。
比如识字,孩子上学要学的课程,包括我们现在学的冰山模型,也属于知识。
技能是你属具备的某项专门技术。比如开车。
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后天习得,也是非常显性的,容易看出来的。
第二部分,能力。
冰山模型中间的部分是能力,或叫通用能力。
比如阅读能力,学习和思考能力等。
相对知识和技能来说,能力高低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比如,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如何,很难用一个证书,一次考试成绩,或者几道题目来考察。
能力和知识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识和技能属于特定领域,而能力更多的是通用领域的,比如识汉字,就只适应于中文的学科,而阅读这样的能力,适应于任何学科,包括其它语言,比如同样适应英语学科,是能够迁移的。
第三部分,价值观,性格和动机
冰山模型下最底层包括价值观,性格和动机。
这些要素在成年后很难改变,它们会受基因,家庭教育和童年经历等的影响。
价值观是你判断事物的标准。
如果你在阅读中经常陷入矛盾和纠结,对所做的事情很难发自内心的认同,很可能就是价值观的不匹配。
比如要考试了,老师让你阅读一些考试阅读习题,但是你觉得那样子对自己没什么价值,还不如多看几本自己喜欢的名著。
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
一般内向的孩子也安静很多,对阅读的兴趣也浓厚。
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学习状态。
所以孩子不喜欢阅读,有可能是
缺乏知识,也就是识字量不够导致的慌乱和焦虑。
缺乏阅读能力导致的挫败和低效。
价值观不匹配导致的矛盾和纠结。
动机不匹配的没热情。
性格特质不匹配导致的心累。
冰山模型告诉我们识字是属于冰山模型最上面知识类,在某段时间内可以很快习得,即使很多孩子在幼儿园没识字,但是从小培养了阅读能力,就算孩子看的无字绘本,到小学识字,很快就能赶上来。
而阅读能力是属于冰山模型中间的能力部分,孩子在幼儿园没培养阅读能力,即使识字量够,也很难自主阅读,要花很长时间,还不一定能赶上来。
所以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而不是去纠结孩子的识字量,或者不能一定要等孩子识字了才去教孩子阅读,那个时候都已经晚了,错过了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养成的好时期了。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1,在孩子学龄前进行早期阅读。
(1)培养孩子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加拿大约克大学的雷蒙德·玛教授在对学龄前孩子的研究中得出一个结论:他们读到、听到的故事越多,心智越灵敏。这种效应不仅限于阅读,常看电影也会促进心智成长。
教育专家建议在孩子一岁半进行早期阅读的效果最好。

小宝在一岁两个月开始对哥哥的课本和绘本特别感兴趣,开始因为他经常撕扯哥哥的课本,所以大宝经常躲房间看书。
后来看小宝兴趣特别浓厚,就给小宝一些无字绘本,带他一起看,也会给他说一些书中的名词,然后慢慢的他就能到听到我说的名词跟书中对应起来,虽然才一岁两个月。
大概到一岁半,小宝就能指着书中的图片说出来,小宝关注的书中图片都是以吃的和小动物为主,因为跟日常生活相关联。
然后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价值观,性格去给孩子选阅读方式,有些内向孩子喜欢自己安静阅读,外向孩子喜欢妈妈给他读,尽量选择孩子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
根据冰山模型的动机部分,最好是培养孩子阅读的内驱力,也就是要慢慢的适应无人监督,孩子依旧能自主阅读。
孩子在一岁到两岁间,好奇心和探索力是最强的,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带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给孩子选择的绘本,最好是以图片为主,贴近生活的绘本。
这样子孩子阅读的时候,能跟生活的实物相关联,比如看到书本里的鸡蛋就联想到真的鸡蛋。
小宝学会说的第一个词就是鸡蛋,因为他哥哥喜欢吃鸡蛋,我天天从冰箱拿鸡蛋,小宝对鸡蛋就关注的多,所以带小宝阅读的时候,他就特别关注书中的鸡蛋,每次打开书,就一个劲在那里说:“鸡蛋,鸡蛋”。
所以家长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生活中喜欢的实物,去给孩子选择绘本,这样子孩子会因为生活中喜欢的实物而喜欢绘本。

(3)早期阅读绘本尽量选择一两本固定的绘本,如果孩子喜欢那本绘本,就可以带孩子每天看那一本绘本,常看同一本绘本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家长不要厌烦孩子老是看同一本绘本,讲同一个故事,这是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巩固记忆的一种方式。
大宝一本绘本从2岁半看到4岁,还只喜欢我讲其中两个故事,每天晚上都是讲这两个故事,直到后来他自己能完整讲出那2个故事。
现在小宝也是如此,喜欢的绘本就是喜欢我天天讲,这是孩子早期记忆的一种方式。
(4)家长每天在固定时间(或固定活动,比如睡前,起床)带孩子一起阅读,或者家长讲给孩子听。
一般建议在睡前比较好,我家大宝一直都是在睡前给他讲故事,我讲了几年后,现在他自己会讲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了,这些故事也是经过他自己想象的,比较天马行空的故事。
现在晚上都是大宝在讲故事,小宝就躺着我身上听,大宝大概在5岁左右就对自己讲故事特别感兴趣,已经不满足只听了,所以就每晚上让他自己讲故事,我和小宝一起听,有时候大宝就让我和他轮流讲故事。
大宝在阅读和讲故事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小宝每天听故事和阅读,能说出的名词也越来越多,也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说睡觉,自己就很快跑到床上去睡觉了,说拿吃的,就自己说等待。
(5)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如果家中有书房,书架,书桌,尽量带孩子在书桌旁阅读,把孩子喜欢的绘本放在书架或书桌上,每次都抱着孩子,让他自己去拿,让孩子每次都记住这种自己拿书的感觉,孩子就会慢慢习惯自己去拿书了。
家长有时间就可以带孩子一起阅读,3岁前可以是跟孩子阅读同一本书,孩子大一点,大概3岁左右孩子就能自主阅读一本书了,家长就可以在旁边阅读自己的书,陪着孩子。
孩子在家长的陪同和引导下,慢慢的就会喜欢上阅读,对于学龄前孩子的阅读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家长的不要抱着功利急切的心态让孩子阅读,主要以孩子喜欢阅读为主。

2,教孩子进行联想阅读,也就是把书和现实生活产生链接。
书中越是精准和细致的描写,越会让大脑分辨不出阅读经验与真实经验。
认知心理学教授基斯·奥特利提出,阅读是对现实的一种生动模仿。
书中所提供的丰富细节、富有想象力的隐喻,以及对角色细致的描写,为大脑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现实复制品”。
所以教孩子联想阅读很重要,也就是让孩子知道看了这本书,联想到了什么。
(1)最开始的联想阅读都是从生活日常开始,根据字母的含义去联想实物,比如孩子看到书中的红苹果三个字,就联想到生活中能吃的红红的苹果。
《童年的秘密》里,作者提到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路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会在大街上随时停下来读商店招牌上的字母,儿童感兴趣的是猜出那些字母的含义而不是字母本身。
如果我们匆忙向孩子解释这些字的含义,就可能扼杀他们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渴望。
在大宝身上有着同样的经历,每次带大宝去超市,大宝就会根据那些菜和水果来阅读名称,其实也是他自己在猜。也是孩子的一种阅读方式,在这种探索阅读中,孩子的识字量也会慢慢增加。
(2)慢慢的孩子开始联想书中人物的经历,孩子阅读后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对书中人物经历产生共鸣。
也就是看了这本书,你联想到了什么,有些孩子看了书中的故事,感同身受,如果自己的经历和他很相似,就容易各种联想,慢慢的孩子就能把书和现实生活相链接,也有利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学龄前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