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懂事?高智慧的父母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文章纯属原创,欢迎转载分享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外国对我们的印象向来都是一个“礼仪之邦”。从古至今,我们的行为准则都是围绕着同一个核心,那就是“礼”。这个“礼”,不仅仅是肤浅的讲文明、懂礼貌,更是要告诉我们守规矩的重要性。

1、自古以来,“守规矩”就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论语》中说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意思就是:君主就要有君主的样子,政治清明、爱护子民;臣子们就应该忠君爱国、辅佐主上;父亲要做好家长的榜样,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而子女就要做好本分,孝敬父母、光耀门楣。
孟子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由此可见,古人们都一直认为,规矩是很重要的,守规矩也是一个人得以立身、得以发展的根基。
正是因为古人守了自己应守的规矩,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我们才成为了如今的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当然,古时候讲的那些“规矩”都已经过时了,“守规矩”在现代又有了新的涵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教他们守规矩又是一个新的难题。

2、“立规矩”这件事千万不能一直拖,要从娃娃抓起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是自然的。至于规矩什么的,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反正以后也是要上幼儿园的,到时候有老师约束他们,自己反而还更加省心。
但是,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人的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家庭教育,第二个是学校教育,第三个是社会教育。这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而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最先接触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如果父母将自己的责任推给学校,那这必定是失败的家庭教育。
许多父母觉得,孩子小时候,是听不懂大道理的,与其在他不懂事时白费口舌,不如等他明白事理之后,再给他们立好规矩。

这种想法,显然是低估了孩子们的智商和情商。幼儿成长期中有一个词汇,叫做“terrible two”,中文意思就是“糟糕的两岁”,指的就是,许多孩子到了两岁时,行为就会变得不可控,十分任性。家长们觉得这是孩子不明白事理,给家长添麻烦。
实则不然,这时候的孩子并非不懂事,而是“太懂事了”。这个关键的时期,叫做“幼儿叛逆期”,正是孩子拥有自我意识的表现。他们对外界的认知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度,开始构建一个“自我”,开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如果家长这时候还是以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而达到息事宁人的效果,凡事并不按规矩来,那很可能在以后,家长也难以摆脱这种困境了。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无理取闹的方式行之有效,以后还会继续做。
所以,家长朋友们,两岁的孩子都有了如此精明的想法,此时不给孩子立规矩,那要更待何时啊?当然,立规矩这件事不一定要等到孩子两岁才进行。哪怕孩子更小,家长也应该进行这件事。

3、“立规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立规矩”不仅要“立”,更要“守”,要不然这些规矩不过是一堆生硬的句子,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帮助。可是更多人都过多地纠结于应该如何定一套全面而完美的规矩,而忽视了后续监督孩子的执行和惩罚孩子的违规,后两者更为重要。
首先,如何为孩子制定合适的规矩?
第一,这个是要针对自家孩子年龄情况的。如果家长对学龄前儿童提出了在学校的规矩,孩子对上学这件事没有任何概念,那这个规矩对他而言,就过于遥远了,不利于切实的执行。因此,这个规矩一定要是具体实际的。规矩也要随着孩子的长大和变化,不断改变。
第二,不妨让孩子参与到规矩制定的过程中。孩子小的时候,还没这个能力,家长就要帮着制定。但是等到孩子有了这样的能力,就应该让孩子也给自己“立规矩”。无论家长考虑得多全面,也无法完全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自己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更有主人翁意识,也是在变相地督促他守规矩。

其次,如何监督孩子守规矩?
“立”是第一步,“守”是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这个监督,应该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自查,也就是孩子自己监督自己,这就要靠孩子的自觉性了。虽然这有些困难,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诚实,帮助他提升自己。
另一面则是他查,也就是来自家长的监督。这就要求家长能够较好地掌握孩子的动向,不要对孩子“一问三不知”,或者被孩子的花言巧语糊弄过去。

第三,孩子破坏了规矩,应该怎么办?
既然立了规矩,就会有“守”和“破”两种情况。孩子若是守规矩了,家长自然要给予鼓励,让孩子再接再厉。而不是不做任何表示,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孩子要是违反了规矩,那也要做出相应的惩罚,不要让规矩成为摆设。
家长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将这种情况,与孩子说明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孩子哪里做错了,更要指明破坏了哪条规矩。要让孩子清楚明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当然,不能一味地责怪孩子的错处,还要了解他为什么会坏了规矩。到底是自己一时的大意,还是因为孩子对这条规矩有着不满。家长只有知道事情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当然,也不要墨守成规,家长们要知道,让孩子守规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融入社会。不要一味地强调规矩,让孩子失去了创造力,丢失了自己的颜色。

看完了这篇文章,你是否在育儿上有了更多的感悟?快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互动吧~
关注椰子妈妈,关注更多育婴知识。您所想要了解的,刚好是我所专业的,我将尽我所能分享更多育儿知识,喜欢就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