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急救」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建议

文 / 王雪晏
2020-03-03 09:06
"

汇编:雪晏,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志愿者团队

插画:抗击疫情插画师志愿者团队(九、Jason、T.W)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心理急救,是对因严重危机事件遭受重大创伤而需要支援的人提供人道性质的支持。心理急救不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提供、也不是专业心理咨询!通常是在事件发生期间或事件刚刚发生后,也可能在几天或几周之后,根据事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而定。

创伤”是身心两方面的考量,不仅仅地震等自然灾害,火灾、战争,或像新冠肺炎一样的公共卫生事件会引发,人际暴力、车祸等意外事故、人为伤亡,作为亲历者甚至目睹者也会造成创伤,尤其身在其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更是特别需要父母老师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虽然个体差异造成不同的反应、感受和复原力,但毕竟缺乏处理紧急压力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判断力,稳定、冷静的成人在身边给予温暖的接纳与安抚、坚定的支持与保护、耐心的陪伴与引导,会有助于她/他们

爸爸妈妈如何处理孩子们“在非正常时期的正常反应”会直接影响到她/他们近期及远期的康复与适应。

「心理急救」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建议

图1. 转危为机、历练出更强的心理韧性与力量

1、无助和悲观的反应/行为

小孩子知道不能保护自己,创伤事件中会感到更加无助,她/他们变得异常地安静或焦虑,是表达他们对安全感的需要,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保护。

建议爸爸妈妈的回应方式:

  • 给孩子安慰、休息、食物、水、游戏涂鸦的机会。
  • 爸爸妈妈把创伤事件转变为涂鸦或游戏,提供给孩子可以感受到安全感的方式、内容
  • 和孩子一再保证你和其他的大人会尽力保护他。

做法或说法举例:

  • 多拥抱孩子、牵牵她/他的手、或是抱她/他坐在自己怀里(肢体接触)
  • 确保孩子在爸爸妈妈可以照看得到的、特别安全的游戏区域做玩耍
  • 如果孩子重复玩与灾难有关的游戏,例如,不停地用龙卷风把积木堆吹倒,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和孩子进行对话“咱们可以怎么保护它不被龙卷风吹倒呢?” 孩子可能会加两层厚度,回答“这样风就吹不倒它了”,然后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这座墙已经够坚固了,看,我们是可以做些努力来保护自己的”

2、一般的害怕

可能会变得特别“粘”人,格外依赖爸爸妈妈等照顾者,害怕自己一个人、坚决不愿和家人分开即使很短的时间,如洗澡、上卫生间、睡觉等。希望相信爸爸妈妈会在任何情况下保护他们,还有幼儿园老师、警察等等其他大人也都可以帮助他们。

建议爸爸妈妈的回应方式:

  • 尽可能让孩子多和爸爸妈妈等他信任、熟识的人在一起
  • 和孩子在一起时尽量保持平静。在孩子面前尽量避免流露自己的恐惧。帮助孩子重拾信心,相信爸爸妈妈不会离开、会保护她/他。
  • 提醒孩子有人在保护家人的安全,如果有需要,家庭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
  • 如果你要离开,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确切回来的时间、让他安心,并且确保准时回来。
  • 为孩子提供可以向爸爸妈妈表达出她/他的恐惧的方式

做法或说法举例:

  • 爸爸妈妈打电话时,如果表达自己的恐惧、担心,留意避免让孩子听到
  • 可以和孩子说:“如果你觉得更加害怕,来拉爸爸妈妈的手,这样我就知道你想告诉我一些事情”
  • 或者“现在已经安全了,亲戚们都在关心咱们的平安”
「心理急救」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建议

图2. 妈妈爸爸给孩子更多耐心陪伴

3、对危险的结束感到困惑

孩子们或从成人或是其他比较年长的孩子听到些事情,或从电视上看到些东西,并且想象这些事情一直不断地重演。他们会认为这个危险很近、即便是在遥远的地方发生。

建议爸爸妈妈的回应方式:

  • 如果有需要,给孩子简单、重复性的解释,甚至是在每一天。要确认他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表达。
  • 找出他们听到过的说法中不正确、误解的部分进行澄清、解释。
  • 如果实际离危险发生的地方有一段距离,要明确告诉孩子危险离得很远

做法或说法举例:

  • 要不断地向你的孩子解释已经安全了的真实情况。
  • 在地图上画记或是注明离灾难发生地区的距离,帮助孩子理解现在很安全。

4、沉默不说话

不愿意说话,保持沉默,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感受

建议爸爸妈妈的回应方式:

  • 孩子可能需要您的帮助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如愤怒、悲伤、担忧、生气、难过等。
  • 不能强迫孩子说,但是可以让她/他知道:“当您想说的时候,可以随时来找妈妈爸爸,我们会很愿意听你说”

做法或说法举例:

  • 在纸上画代表不同情绪感受的表情。用每个表情讲个简短的故事,像是“…时候,你的脸就像这样…的表情?”
  • 向孩子解释,任何人在经历这些事情后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是很正常的,例如“大家都会感到很难过,当…的时候,这很正常”
  • 给孩子一些玩具、绘本、画画或者游戏的材料来帮助她/他表达自己,用一些富有情感的话来帮助她/他们了解并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感觉,“这真是一幅恐怖的图片,当你…时,也是这样害怕吗?”

5、害怕灾难再发生

当看到、听到、感觉到有些东西,可能提醒自己发生的那场创伤事件或灾难

建议爸爸妈妈的回应方式:

  • 害怕灾难再次发生是很正常的担心,向孩子解释事件本身和让自己想起这件事的事物,是不同的。
  • 尽量保护孩子远离那些会让他们想起创伤事件的事物。

做法或说法举例:

  • “害怕很正常,地震那天下雨了,现在外面也在下雨,不过,不是下雨就会地震”
  • 避免孩子从电视、手机、电脑中收看、收听关于经历的灾难图像,会引发害怕灾难再次发生的恐惧
「心理急救」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建议

图3.爸爸妈妈的怀抱,孩子安全的港湾

6、睡眠问题

害怕晚上单独一个人睡、吓醒、噩梦。

建议爸爸妈妈的回应方式:

  • 确认孩子的安全。睡前多花些时间和孩子安静地在一起
  • 让孩子在昏黄的光线中入眠,或是有时陪她/他睡
  • 有的孩子可能可以理解梦与现实是有不同的

做法或说法举例:

  • 睡前与孩子做些可以带来平静的互动,比如,讲个令人舒心的、温暖的主题故事;做些身体的抚触按摩
  • 如果破例和爸爸妈妈同床睡,睡前可以对孩子这么说“今晚你跟我们一块儿睡,但是你明天还是回自己房间睡喔!”
  • “作噩梦,是因为我们心里有害怕的想法,噩梦不是真实发生的事”

7、退化到较早的行为模式

吸手指、尿床、说儿语(如,五岁的孩子在行为、心理、和语言上倒退回3岁的状况)

建议爸爸妈妈的回应方式:

  • 尽量保持中立态度。通常这些行为模式会在灾难发生后持续一阵子、自行消失。

做法或说法举例:

  • 如果你的孩子又开始尿床,安静而耐心地帮她/他换洗衣服、床单。不要让其他家人指责、挖苦、批评孩子,避免让她/他为此当众难堪。

8、不理解死亡

学龄前的孩子还不能理解死亡和不可逆转性,有奇幻式的思考方式,可能认为是自己的想法让死亡这件事情发生,或者逝去的亲人还会回来。对孩子来说,除了亲人和朋友,即使失去心爱的宠物或者玩具也可能令她/他们非常悲伤、难以承受的。

建议爸爸妈妈的回应方式:

  • 关于死亡的事实,用符合孩子年龄特点、认知思维的方式帮助她/他们理解发生的事情,但是不可以给孩子不真实的希望。
  • 忽略、否认、低估孩子对失去宠物或心爱玩具的情绪感受,无法帮助她/他们走出来
  • 注意观察、判断孩子可能需要知道些什么,给予她/他们尽可能简单的答案回答问题

做法或说法举例:

  • 让孩子参与哀悼仪式(告别)
  • 帮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向逝去的人或物告别,可以画出美好的记忆、点蜡烛、祈祷等
  • 在孩子所能理解的范围内提供信息,但不要欺瞒。 “狗狗不会再回来了,但是我们可以想念他,聊聊它,想想和它一起那些开心的时候。”
  • 明确告诉他们,发生的事情不是他们的错。“医生说没有人可以救它,那并不是你的错。我知道你非常爱它、非常想它。”

此外,学龄前儿童在非正常时期出现这些反应也是正常的:哭闹、尖叫、发抖,漫无目的的乱走;有的孩子会失去行动能力或说话困难(例如:口吃),并非因为身体器质性疾病而是心理应激反应(躯体化症状);很多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表达着内心的恐惧。也有的孩子食欲出现变化,不吃不喝或者暴饮暴食。


世界卫生组织给学龄前爸爸妈妈们的原则性建议是:

  • 给孩子额外的时间和关注
  • 向孩子解释,发生死亡、灾难等,不是他们的错
  • 避免让年幼的儿童与养育者、兄弟姐妹和亲人分离
  • 尽量保持规律的日常生活
  • 对于“发生了什么”这类问题,给出简单的、不含恐怖细节的答案
  • 经常提醒孩子,现在处境是安全的。
  • 允许孩子因为害怕很黏人、特别亲近爸爸妈妈
  • 尽可能制造些玩耍放松的机会
  • 当孩子有退行出现,比如吮指或尿床时,务必要保持耐心、爱心对待。

资料来源:

现场工作者心理急救指南,世界卫生组织

儿童事业从业者心理急救培训手册,国际救助儿童会

心理急救操作手冊,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灾害危机干预与心理急救手册,邓明昱博士编写

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NCTSN)(2006),Psychological First Aid. Field Operations Guide, 2nd Edition

Helping children with disasters,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