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宝宝爱运动少生病,这份\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请收好

首先,对于3岁以内的宝宝而言。谈不上明确的运动和锻炼标准,宝宝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发展运动能力,培养运动兴趣。比如:1岁以内的宝宝一般需要做到“四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1岁以内的宝宝能力发展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一岁以内的孩子,只要孩子喜欢,在安全范围内,就让他们尽情的玩耍吧,这样还可以促进他们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发育,不仅免疫力好,宝宝还会更灵活、更聪明。
对于3到6岁学龄前的宝宝而言,虽然他们的运动能力增强了,生活场景也丰富了,但很多孩子的时间被分散到了各种培训班、看电视、玩手机等场景中,几乎没有户外活动,运动量严重不够,免疫力也就低了。这部分宝宝,往往经常感冒发热,生病跑医院。所以,不要忘了鼓励孩子动起来,才能让免疫系统保持最佳状态。

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专门制定了《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提出了一些具体标准,宝妈们可以参考一下。
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每天累计不少于180分钟
这里提到的身体活动范围很广,比如日常生活中,洗手、洗脸、散步、走路到幼儿园、学校劳动。再比如游戏玩耍时,玩玩具、玩沙子、玩水、小朋友之间追逐打闹、户外郊游活动等。另外,还有各种运动锻炼,比如:做早操、跳绳、跳舞、游泳、玩皮球、玩羽毛球等,这些都算身体活动的内容。180分钟是各种活动的累积时间,当然也是最低时长标准。只要宝宝时间允许,体力可以承受,也没有觉得特别疲惫或者不舒服,鼓励活动的时间越多越好。

每天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60分钟
首先需要先明确一下,什么叫作中等强度,运动强度应该怎么划分?一般来说,运动强度是通过运动时的心率划分的。比如,心率120次/分种以下的运动量为小,心率120-150次/分种的运动量为中等,心率150次/分种以上的运动量为大。

只不过是,对于学龄前的宝宝来说,这种心率的测量可能并不方便,也不一定完全适合。所以,对宝宝而言,你还可以参考以下标准,估计运动强度:
低强度运动时,宝宝的呼吸和说话几乎不受影响,可以正常和你交流。比如:公园散步、日常劳动、郊游、室内小游戏、玩水、玩沙、做早操、韵律操的时候
中等强度运动时,宝宝的呼吸会变得比较急促,运动中只能说一些简短的语句,不能完整表述长句子,同时还可能伴随轻微的出汗。比如:快走、游乐场玩耍,参加羽毛球、轮滑等练习的时候。
高等强度运动时,宝宝的呼吸会变得更加急促,运动时几乎不能说话。比如:游乐场中的追逐奔跑,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更加激烈一些的足球、篮球、跆拳道训练。
实际上,我们并不建议宝宝长时间剧烈活动,这里说的60分钟中等以上强度活动,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会穿插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候,比如:上楼梯的时间,玩户外游戏的时间,或者和小朋友追逐打闹的时间都算。
平均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120分钟
当然,这里的120分钟也不是绝对的标准,如果遇到雾霾、大风、暴雨等天气时可以灵活调整。总之,鼓励宝宝更多的参与到户外活动中去。
想让宝宝爱上运动,喜欢运动爸妈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动起来”。有时候我们忙于工作,往往忽略了陪伴孩子的时间。宝宝经常和老人在一起,或者即便和孩子呆在一起,也只是顾着看电视、玩手机,很少陪孩子一起玩儿,宝宝活动的机会自然就少了。

其次,多在游戏中锻炼,让活动更有趣。宝宝的活动是需要氛围的,他们需要有交流、有互动、有趣味,而不像成年人一个人也能在健身房“撸铁”。你不妨多和宝宝一起做亲子游戏,或者设计一些简单的比赛场景,比如:用纸杯和小皮球组合的简易保龄球,看谁打倒的纸杯多。实际上,类似的游戏情景还有很多,和宝宝一起去创造你们自己的游戏活动吧,你们都会爱上活动的。

最后我想说,虽然锻炼可以提高抵抗力,但也不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任务,与其要求甚至强迫他们运动,不如鼓励他们养成主动运动、热爱运动、享受运动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