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异常行为,第5种是通病,你家孩子占几种?
很多孩子超过了其相应年龄正常范围内还存在着异常行为,往往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抑郁不安、紧张焦虑、自律性差等特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异常行为很常见,但是如果家长们不重视起来,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1、攻击行为
儿童已经开始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还不知道如何表达感受,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就采取毁坏物品或者大吵大闹的行动,常表现为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2、夜惊
宝宝在睡眠中会突然惊醒,坐在床上瞪大眼睛,惊慌失措,表情很痛苦,有时还会出现哭喊、出汗、气急等症状。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且醒来无法回忆。
3、遗尿症
5-10岁的儿童,已经可以自己解决大小便问题,但是还不能控制自己排尿,所以在夜间经常尿湿床铺,有时候白天也会尿湿裤子,且这种现象男孩会多于女孩。
4、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是孩子在婴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现象,到宝宝2-3岁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个习惯也会消失。
5、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发生在大部分孩子孩子身上,男女儿童均可发生,咬指甲轻则会出血红肿,重则造成甲沟炎。

6、口吃
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大多数口吃儿童在5岁前就会表现出来。
7、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孩子获得语言沟通能力后,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大多数儿童在3-5岁进入校园后表现出来。
8、依赖行为
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这种依赖和年龄无关,如果父母不在身边,这个孩子就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9、反抗行为
宝宝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回答“不”,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属于正常发展的表现。家长应予理解和尊重,适时地进行引导,这一阶段会很快度过。
10、神经性呕吐
吃饭后反复发生呕吐,但不影响食欲和体重,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这样的孩子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必要时建议带孩子去咨询儿童心理咨询师,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