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学龄前儿童会遇到这么多心理压力,你觉察到了吗
文|百合妈妈
1
清明假期,带着孩子回老家农村,去看望我的姥姥,姥姥生活不能自理,头发全白,眼睛看不太清楚东西,脑萎缩严重,已经不太记事、不太认人,总是把我当成妹妹,身上、手上留下了再也不会褪去的、因为行动不便而压下的片片红色压痕和淤伤。
姥姥辛劳一生,到了这个年纪却只能卧病在床,我想,意识不清于她倒是有好处的,不必因此而总是焦急忧虑。
看看姥姥,再看向窗外的另一处,农家院子里,孩子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追逐打闹、玩耍,追蝴蝶、采野花、观察蚂蚁,空气中荡漾着的除了芳香,还有欢声笑语,快乐得仿佛没有尽头。
真希望属于孩子们的纯真的快乐会是永恒的,或者至少让这份快乐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为他们的生命打底,不会因为生活的磨难与艰辛而褪色。而此时的姥姥也因失忆而获得了内心的安宁。
眼前此情此景,只觉岁月悠长、静好如初。

2
“人老了就不中用,除了吃喝,啥也不能干,净给人家添麻烦,还是孩子们好,跑跑跳跳充满活力!”姥姥也不完全糊涂,冷不丁会重复这样的话。
“是啊,孩子们什么都不懂,无忧无虑,只知道玩儿!”姨姨在旁边应道。
许多大人觉得学龄前儿童没有学业负担,又受到大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没有烦恼的,其实,他们也常常会面临一些心理压力,只不过许多大人的眼睛看不到,大人的心也觉察不到罢了。
孩子不可能时时都呈现出乖巧烂漫的一面,有的时候,他们也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却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而无法清楚地讲出来,也无法及时地得到成人的帮助,再加上自身的处世经验缺乏,因而不能很好地解除压力。

3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行为,就需要重视了,他们可能面临着过大的压力,或者压力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 行为方面:
行为退化,突然不会做已经学会的事情,甚至是上厕所、穿衣服,爱说假话、爱打人,故意损坏东西,很多小困难突然变成大问题。
- 情绪方面:
情绪夸张,爱哭闹、不讲理,不寻常的恐惧、悲伤,常常感到害怕而纠缠着大人。
- 生理方面:
气喘、头痛、胃痛、厌食,失眠、嗜睡,做噩梦、梦游,夜惊(从睡梦中突然惊醒或坐起),经常感冒,经常持续、用力地眨眼睛、咬指甲、挖鼻孔,面部或四肢肌肉抽动等等。
- 精神方面:
注意力不能集中,爱忘事,爱胡思乱想,说话含糊不着边际,黏人或孤立,对父母寸步不离,要么躲在衣橱中或待在家里不出去,出现抑郁症状。
4
幼儿的压力源来自哪里呢?
“亲子专家玛丽·科辛卡写了一长串儿童的压力源,许多压力源是成人想都想不到的。压力可能来自此前提过的生日宴会、旅行、节日、搬家、看医生、学校;也可能是导致孩子不能户外活动的坏天气,或是出去玩可能遇到的压力;让人心烦的新闻、小朋友之间的冲突、被迫分享、被取笑、被拒绝、被欺负、被误会等原因都可能是压力源。”
——伊莱恩·阿伦《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
事实确实如此,幼儿在拥有了优越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可能失去了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玩耍的自由,失去了父母的陪伴,与父母拥抱、游戏和聊天的机会。在幼儿园,也必然会遇到与老师或其他幼儿交往时的交际问题。另外,童年结束、亲人去世、家庭变故等等情形都有可能使孩子感受到压力,但他们却不会对大人说:“我遇到了压力了”或“我的压力太大”。

5
大人需要细心观察、用心觉察,洞悉孩子的心理,小心呵护幼小的孩子,帮他们减压。
A、即时减压法。
如果感觉孩子受到了比较大的刺激,要马上运用即时减压法。
(1)、耐心地倾听孩子。
当孩子叙述、表达时,不要着急,也不要随意打断,不要提建议或直接下结论。这样可以让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到孩子的内心真实感受,找到使孩子感到压力的原因,从而帮助孩子减轻或解除压力。
(2)、适时疏导孩子的情绪。
可以给孩子纸笔,让孩子随心所欲地在纸上画画。给孩子讲一个故事的开头,让孩子续编故事。根据孩子提出游戏的内容和玩法,陪孩子一起玩。当孩子突然从梦中惊醒时,要及时地安慰孩子,鼓励孩子表达。
(3)、安排休息、睡眠时间和可口的食物。
尽量避免或处理压力反应,给孩子安排足够的休息时间或安静的时间。安抚孩子,抚摸、拥抱,哄孩子睡觉,给孩子提供健康而可口的食物,让孩子拥有足够的睡眠,睡眠很重要,孩子睡好了,情绪会变得稳定,第二天醒来也会有良好的表现。
(4)、让孩子接触熟悉的事物。
尽量不要改变日常习惯,如果有特别活动需要参加,可以让孩子随身带着自己熟悉的玩具,带孩子出门也最好去孩子平常去的地方,让孩子玩他熟悉的游戏。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能喜欢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但此时,要减少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次数,直接按照惯例或者孩子熟悉的规律,维护好孩子周边的环境即可。比如可以不要再让孩子选择午餐吃什么,而是直接给他提供平时爱吃的食物,让他来决定要不要吃。

B、长期减压法。
为了避免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压力,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起到长期效果。
(1)、生活规律化。
建立起有益的家庭习惯,凡事做计划,减少刻意做决定的频率,比如,三餐定时,提前制作一周食谱,坚持做手账。
(2)、给孩子更多的陪伴时间。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会更有安全感,遇到压力时,父母的陪伴可以起到安抚作用,多陪孩子游戏、玩耍等等,如果你很忙,需要赶一篇稿件,或者其他事情,可以让孩子在你的旁边,帮他找一些事情做,画画或者写字。许多时候,同孩子一起安静的做事情,就是最好的陪伴。
(3)、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让大自然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没有机会时时在农家小院或者野外奔跑,就算在家里养只金鱼或盆栽植物也不错,孩子需要大自然来平衡自己,孩子的身体需要大自然,与大自然常常亲密接触,可以帮助孩子较快地释放压力。
(4)、适时给孩子讲一些人生大道理。
许多时候讲大道理孩子是听不进去的,但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取得一些间接的生活经验。我们的人生目标,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我们如何看待生命等等话题,都可以和孩子分享交流,让孩子看到你的价值,看到你的追求,以及你面对挫折时如何调整心态与目标,如何思考人生,如何面对人生的不确定,告诉孩子,不好的事情不会一直如此延续,总会过去或者结束。

和孩子分享我们的人生经验,让孩子明白人都会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失望、痛苦、疾病、困难许多人都有可能会经历,如果正确面对就会从中受益,这些都是重要的人生课程,甚至可以磨练意志与人格,给人以启迪和成长,我们这样做就会对孩子有帮助。
另外,父母也要善于总结、研究,寻找对孩子来说最有效的方法有哪些,避免以后遇到同样的状况。如果我们的疏导不能有效地解除孩子的压力,就应寻求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