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说话不清楚,学龄前应该考虑哪些原因
【导语】很多宝宝说话奶声奶气,很多发音不准,说话磕磕巴巴,可是在大人眼里萌的不要不要的,甚至有的父母觉得这样的孩子很幽默。

在幼儿园听到一位家长这样说自己的孩子:
我女儿在幼儿园里人缘很好,说话很可爱,虽然有些发音不准,可是听着很萌啊!她把力气说成义气,笑死我了,怎么教也改不过来。“小秘密”说成“小腻腻”,“好漂亮”说成“好翘样”,“自己”说成“叽叽”。
别的家长跟着对号入座了,也都纷纷说自己孩子说话的小秘密,我发现很多家长都存在对语言障碍的误区,对语言发育常识存在空白,更缺乏理性的认知。尤其是对语言障碍的预防,完全没有警惕意识。
在幼儿园阶段,普遍都是3-5岁的孩子,这个阶段正是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正常的孩子应该达到以下语言能力标准。
- 能够掌握大部分语音发音能力,几乎所有发音都应该发准
- 能够准确地用词汇描述身边日常常见的事物。
- 互相之间能够完成一定的语言思维表达,有一定的语法、语义、语用基础。满足基本的沟通能力。
- 能够在幼儿园完成最基本的初级教育,有听说读写思维计算等语言能力。
- 有正常的理解性记忆,以及对语言的主动学习和吸收能力。

只是发音不准,说话不清楚,是不是大问题呢?
如果家长忽视了这个问题,可能就错过了预防语言障碍的最后机会,以及最宝贵的矫正时间,根据案例来看,很多在6岁时还发音不准的孩子,出现语言表达,语言发育落后的几率比正常孩子要高,尤其是进入小学后,学习生活规律改变带来的压力,普通教育环境的影响等等,都会把孩子语言的问题暴露无疑,这些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因为语言的滞后,都会遇到学习困难。
如何看待早期的语言发音不准呢?
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都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宝宝对语言的觉醒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也就是说听得多,说得多,语言技能才会愈加成熟,在宝宝刚开始学说话时,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音素发准,因为发音器官的肌肉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通过长期的发音练习才能准确做出所有发音动作,发音准确性的完善也是发音器官肌肉功能完善。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孩子不会爬行不会站立,就不可能学会走路,语言也是这样,不可能跳过中间发育的过程,所以孩子不可能长大了就会说的清楚。
另外,孩子遇到语言发育的困难或出现异常,父母如果不去帮助干预,反而听之任之,这样可能就错过了语言障碍预防的最佳时期。0-6岁的语言发育黄金期转眼即逝,过了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就会养成习惯,发音器官也会养成错误发音的顽固动作,过了这个阶段,矫正语言的难度就会明显增大。

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语言障碍的预防,不要觉得孩子说话不清楚是种可爱的表现。这样会让孩子在后期出现语言障碍的几率增大。
语言障碍常见问题
生理异常
无论是哪种语言障碍都值得重视,比如是腭裂、隐性腭裂、舌体畸形、脑瘫、听力障碍和智力低下,这些都属于不可控的因素,绝大多数是先天自带的。
如果排除以上原因,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是构音障碍。
构音器官存在形态或结构方面的异常例如舌系带短,软腭发育不良等。 我们的构音器官包括下颌、唇、舌、软腭、硬腭,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说话不清。
例如:嘴唇闭合无力,唇音b、m、p就发不清楚;舌头不能上翘,卷舌音zh、ch、sh、r就发不清楚。
语言障碍的预防和分析,需要多方面观察,很多时候,一个孩子身上可能有好几个构音障碍的形成原因,比如腭裂儿童的中耳道缺陷可能会影响部分听力,有些脑因素还会带来运动性构音障碍等等。

不良环境影响
另外对于幼儿的抚养,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给予足够的语言刺激,多陪伴,多聊天。还有,不要添加辅食时间太晚,也不要食物太过软烂,影响了孩子的咀嚼功能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