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周围说话晚的孩子越来越多?儿科主任,原来都是教的不对
通常情况下,孩子1岁开始学说话,2岁左右基本能跟家人进行语言交流。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到了2岁,甚至3岁多了还是迟迟不开口。这让当家长的各种着急:孩子说话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来分享一个典型案例:昊昊,男孩,2岁1个月,机灵聪明,长得很可爱,但是到现在还不会说话,会喊爸爸妈妈,但是一般不叫,其他的基本不会说,跟他说什么,都能听懂。这让家人非常着急。

孩子很小就会根据周围环境做出反应,1岁左右开始牙牙学语,说几个简单的词句。如果到了2、3岁还是不能开口说话,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言语发育迟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生理原因中除了遗传因素,通常还有以下生理因素:
1、听力障碍:因为听不到周围的声音,孩子不具备学习发音的生理条件,也就不可能理解特定声音所代表的意义,因而无法用语言交流。如果太晚发现孩子听力异常,就会对孩子智力,情绪能力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智力发育障碍:智力发育有障碍的孩子语言发展也比同龄人差。
3、发音器官发育异常:在确认孩子听力完全正常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检查孩子的发音器官是否正常,以确定是否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发音与说话训练。

其次,除生理原因之外,孩子说话晚还可能存在以下心理或教养环境方面的原因。
1、家长代劳过多
家长对于孩子过于关注,尤其是老人带孩子,会让孩子适应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只要哼一声,或者指着一个物品,家长马上就会帮忙完成,让孩子学说话的动机收到抑制,语言表达极度匮乏。
2、语言环境不良
有些父母少言寡语,孩子缺乏学习与模仿语言的环境;也有的父母习惯把孩子听不懂的话挂嘴边,一直听不懂,久而久之,孩子习惯听,就不愿意再开口了;还有的家长强迫孩子说话,或者嘲笑孩子不标准的发音,这样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逐渐不再开口。

一旦发现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父母应尽快带孩子就医,及时确定语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积极调整孩子的心理与语言环境,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升孩子语言能力。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孩子是凭感觉学语言的,父母的神情、动作、声音,都能帮助他领会其中的意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越多,孩子语言能力就越强。
2、激发孩子说话的愿望
当孩子有什么要求,妈妈可以适当地根据孩子年龄延迟满足,逼迫孩子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然后再满足他的要求。
3、鼓励孩子与年龄大的孩子玩
跟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玩,在玩的过程,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就会在游戏中得到有效的激化,对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是儿科医生王波,每日分享儿童健康知识,关于儿童语言发育有其他相关问题,可以在下方评论或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