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妈妈的生活也不全是血泪史,来看看这个,给我们更多深思
见惯了带一个孩子弄得家里鸡飞狗跳,带两个弄得自己崩溃的血泪故事。今天我来分享一个二胎妈妈的另类故事,它带给我们更多深思。

我夫家有个堂弟,他大儿子四岁的时候,又生了一个小女儿,成了人们眼中儿女双全的人生赢家。
除了月子时间,两个孩子几乎全是他老婆一手带大的,大部分的人带一个孩子都被折磨到怀疑人生,而她却非常淡定的推了婆婆的帮忙,一个人不慌不忙的带大了两个小孩子。
大儿子自从满月后,她就把他独自丢在床上,她自己则早早干完了家务,就抱着电脑玩游戏。孩子也出奇的配合,要不就睡觉,要不就醒着看天花板。只是肚子饿的时候哭下,做妈的给她喂完奶后,顺手换个尿不湿,又丢回床上。
孩子半岁以后,有点不情愿这样没人疼没有理的状态,于是他妈拿一个废旧手机,放着音乐陪着他。
再大点,孩子会爬了,就给床装了防护栏,照样丢个手机给他,偶尔尿不湿没换及时,裤子和床上也难免有点湿湿的,可人家亲妈完全忽略。

据说她婆婆看到自己的宝贝孙子被这样对待,不敢表示愤怒,因为如今娶老婆难,不能因为这个伤了他们夫妻感情,就只好自告奋勇把孩子抱走自带。这样最好,牛奶、尿不湿、衣服都你做奶奶的去置办,孩子的吃喝拉撒你这个做奶奶的去伺候,终于可以一天到晚安心打游戏了。
婆婆累死累活,出钱又出力,还没有儿子儿媳半句感激,婆婆只好心灰意冷的把孙子还给做妈的。
等儿子终于能走路了,做妈的又买了塑料围栏放在客厅,里面丢了一些玩具,和放歌的旧手机。大冬天的,儿子自己脱掉袜子,也没事,因为早已经习惯了,奇怪的是,这个孩子极少生病。

再大点,就把孩子丢给电视机,直到孩子上幼儿园的小班。
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两母子总在路上闹别扭,因为孩子想买这个,想要那个,做妈的又不想买,所以弄得极不愉快。于是交给学校一点钱,校车接送。

儿子四岁的时候,又生了一个女儿。那个冬天的中午阳光正好,我看见人家做妈的拿把椅子坐着悠闲的晒着太阳。我就奇怪,同样都是二胎妈妈,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
原来养育小女儿的方法又和儿子同出一辙。他们两口子还觉得我的两个女儿总爱生病,其实就是带的太精细了。
可是当我看到她两岁的小女儿,大冬天的袜子也没穿,就穿个老旧的拖鞋瞎逛时,我觉得就算她不冷,她不病,我这个做妈的也良心过不去,因为我一个大人还要穿着厚厚的袜子,烤着火呢。
我本不是个天生喜欢孩子的人,更何况那会正被自己两个孩子每天折磨的水生火热的,可是见到那个小女孩光着脚拖个不合适的鞋,我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帮她找了一双袜子穿上,然后这个女孩就开始亲热的叫我妈妈,我到哪里都跟着。

其实我平时极少回老家,这是我们第三次见面,前两次见面的时候,她都不足1岁。
我看到她的脸被寒风刮得起了老茧,想起我为了保护我孩子的脸蛋,一天给她洗了七八次脸,擦了七八次儿童霜。
我看到她的手脏脏的,不是那种一洗就能去的那种泥巴、脏尘之类的,而是像整个冬天都不曾好好洗过手的那种深入皮肤的脏。这种手确实更强壮,没有那种冷风一吹就红通通的感觉,难怪这两兄妹一年到头几乎不生病。
我问她话,她不喜回答,但是好像对我怀有特别的好感。尽管我一直说我不是你的妈妈,表面上她不反对,很安静的听着我说,但是一转身又开始叫我妈妈。
跟着我吃完饭,我送她回去,发现她妈妈在玩手机,对于我待她女儿的好意,没有半点感谢之类的客套话。六岁的哥哥,脸、手的皮肤状态和妹妹差不多,他坐在妈妈的旁边,也始终沉浸在一部旧手机中,未曾抬过头。

后来从旁人那里了解到,两个孩子母亲的故事。
原来那个对谁都极其冷淡的女人,其实平时待一对儿女还是蛮凶的。曾经有人见她,大冬天的把她四五岁的儿子按在地上打耳光。她和老公在刚结婚那几年感情还好,现在越闹越僵。和夫家亲戚的关系也不太好,对谁都是冷淡到一声问候都很少有。
这一切只因她有个不幸的原生家庭,她妈妈从小因病落了一个终身残疾,尽管家庭条件还不错,可是父母子女多,对这个残疾的女儿不但没有引起重视,给予更多关爱,反而看不起,放任不管。

到了30岁,终于嫁给一个比较老的穷光蛋。然后生下她和弟弟,可能因为从小受尽旁人和家人的冷眼,她妈妈内心有点极端,据说和家里的亲戚全都不和,基本都是断绝状态。
两姐弟在这种家徒四壁,又人情冷淡的情况下跌跌撞撞的长大,能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吗?
我暗自唏嘘:又是一个深受原生家庭伤害的例子,而且还一代传给一代。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进入一个家庭系统,这个家庭系统就像一个染缸,每张白纸都必须而且被迫被这个染缸浸染。
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慢慢有了独立的意识,有了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孩子的意识早已被原生家庭烙上深深的烙印。
如果原生家庭是阳光健康的,他们自然也更容易阳光健康,如果原生家庭是消极阴暗的,他们也更容易变得消极阴暗。有时这个怪圈还不仅仅只影响一代人,甚至影响到多代人。
我在这里只想说,虽然从生物学的角度和心理学(依恋理论)的角度证实,我们是不可能完全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但是,我们可以创建新的人生经验和新的依恋关系来减低原生家庭的影响,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请永远记住三点:
1、人心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不要随便说出“我再也好不起来了”这样的话,要相信人类之所以是高等动物,就是因为我们有智慧。
2、父母也只是普通人。他们给我们造成的伤害大部分并不是主观上愿意的,而是可能由于自身的知识、观念、能力等客观原因。
3、我们也会有孩子,你难道希望这个原生家庭的怪圈再一次伤害你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