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到佛系放空,我被当成熊家长……

文 / 夏天的陈小舒
2019-05-13 14:00
累到佛系放空,我被当成熊家长……

前阵子,和一个久未见面的朋友吃饭,尽管带着孩子,我们还是选了一家高级餐厅。因为等餐时间太久,两个孩子都坐不住,期间我动用了:绘本、音乐玩具、水杯等打发时间的法宝,最后拿出一包水彩笔和两张白纸,分给两个孩子。

不到30秒,小酒的笔就画到餐厅的皮质餐垫上了……朋友说,为什么要给这么小的孩子纸笔,画到餐垫上擦不掉怎么办?

我说,赶忙拿湿巾纸擦拭,居然真的没擦掉!心里嘀咕,家里买了那么多可水洗的,怎么今天好死不死就带出来一包洗不掉的……

然后开始抱着孩子出去遛弯等开饭,听到身后妞妞突然爆发出笑声,那声音在安静的餐厅里显得格外刺耳——队友已经动用杀手锏,给她看动画片了,结果她突然看得大笑。有一瞬间,爆笑声和哭声难以分辨,我回头一看,确认了一下她是在笑。

我心里想,唉,吃什么餐馆不好,非要来这种又贵又安静的地方!有孩子就不配吃高级餐馆好吗……

每当这种时候,我都会忍不住自我怀疑,家庭生活如此鸡飞狗跳,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

累到佛系放空,我被当成熊家长……

以前也曾感叹过,能拍照的时候都是“好时光”,

鸡飞狗跳的时刻网络上是很难看到的

终于等到上菜时间,小酒在饭桌上喝水倒了一身,还打碎了一个小盘子(因为这家餐馆不提供塑料餐具),吃饭吃到后来把食物左右乱挥,扫了一地。不到一会儿,小酒拼命要爬出餐椅,队友只好将他抱出来,他就跳水式往地上挣扎,然后整个餐厅乱串,队友跟在身后,怕他会闯祸……妞妞也没有为我们家“争口气”,穿着鞋子攀爬座位,招呼了好几次。如果她跟我说话,我回应她慢一点,她就会大叫“妈妈妈妈!你听我说!!”“妈妈,我问你!!”。

后来,为了让小酒安静坐下,我给了他一些煮熟的玉米,他吃一些,扔掉更多,最后专注于将玉米粒塞在餐椅和餐桌的缝隙里……

我已经达对孩子累觉不爱的顶点,没有制止小酒。当妞妞再次大声说她是sister crab,要我跟她一起crab dance的时候,我有点恍惚放空,搭配内心捂脸独白:天,又来了……那一刻,很想把自己和外部世界隔离,静一静。

我以为这个插曲很快就会淹没在育儿日常中,带一个1岁的学步幼儿,和一个4岁自主意识强烈的孩子的妈妈的人生,不就是充满混乱的场面吗?

累到佛系放空,我被当成熊家长……

佛系放空,被归类为“熊家长”

但是朋友对于我放任孩子的态度,并不谅解。朋友直言不讳,把我归类为“熊家长”——你们家孩子怎么这样……你们家平时也这样吗?我觉得你太宠孩子了!这还是在国外呢,要是在国内,你这样带孩子,怕是要让热搜了……

那个恍惚放空的佛系处理态度,被全面化为我们日常的教养态度。

我时常会觉得,作为一个育儿公众号的博主,还有儿童营养的博士头衔,背负着大家的信任和期待,需要做一个完美的育儿榜样。即使我身处一个没有人知道我是“陈小舒”的环境里,作为一个妈妈,人们也会理所应当地认为,你应该把你的孩子管教好,并且每时每刻都应该——这难道不是为人母的责任吗?如果你做不到,请问你为什么要生孩子?!

那天晚上,队友说他在结账时,服务员对他脸色都不好。晚上,我跟妞妞回顾了之前发生的事,埋怨她在公共场所不守规矩,这种行为让人不喜欢。原本嘻嘻哈哈的妞妞,突然神情认真地许诺,“妈妈,我知道了,我下次不会了。” 但是我知道,下一次这样的事还是会发生,就好像每一次,我提醒她小声讲话,她只能做到下一句话小声。我也知道,这是陪伴孩子长大必经的过程。

一岁多的孩子,就是会吃饭往桌下扔食物,一天两天也做不到“规矩”;四岁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跳来跳去,大声说话的情况到达顶峰。在孩子不乖的时候,佛系失神,没有管教,这大概就是熊家长的写照了。有人觉得应该有无小孩航班,或者孩子不能坐特定区域,有人也会觉得孩子不应该去高级餐厅,父母应该控制好你的小孩,如果控制不了,请老老实实在家呆着。

仿佛我们应该对这个社会感到抱歉,抱歉我有小孩,抱歉我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抱歉有人做得比我好,有人为飞机上别的乘客准备了礼物,而我没有;有人的孩子就像安静甜蜜的小天使,而我的吵闹、大叫、像个小兽。

这是养育的常态,但也不是全部。我记得在妞妞坐的不下20次飞机里,有一次,她真的非常吵闹,烦躁不安,还踢前面的座椅,但是另外接近20次里,她都乖乖地一直看动画片(是的,最长记录,没有睡觉看了接近10小时的动画片)。不止一次,有同龄孩子的父母过来,对我表示羡慕,因为妞妞一直很乖很安静,而他们的小孩尖叫、哭闹,让他们辛苦、心疼又充满不安和抱歉。而小酒的13次飞行里,只有一次大部分时间醒着,一直在过道跑来跑去,其余12次他都在睡觉,从起飞睡到降落。

如果不是我有过很多在外就餐、坐飞机、带孩子出游的经历,体会过最糟糕的局面,我不确定我是不是能充分地理解那些焦头烂额的父母。

累到佛系放空,我被当成熊家长……

想要拍张美美的家庭合照?休想~

平时,遇到妞妞乱跑乱爬,大声喊叫,如果我身心状态不错,可能会追着把她抱住,跟她一起游戏,让她像我一样用“whisper”声音说话,轻手轻脚走路,假装我们在花园里,不要吵醒了周围的小动物;如果我正忙得不可开交,或许会板着脸,非常严肃地要她停下来,小声说话,坐好;如果家里床上已经堆满衣服小山,玩具铺满地,小酒也一刻不停爬楼梯,翻箱倒柜……很可能我只想关起耳朵,阿Q地想,等她再大一点,自然会放缓她的小脚,放低她的声音。如果不这样,她也自然会有同伴、老师、周围人的白眼去约束她,脸皮薄的孩子最在乎他人的眼光。

我也是有了两个孩子后才开始能够理解我的一个家有两娃的朋友的。她在先生经常出差,也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带娃,还经营着一个幼儿运动中心的生意。我曾经向她约稿,请她谈一谈澳洲妈妈如何身怀绝技,自如应对带娃、健身、谈生意的。在她给我的初稿里,她写道,有时候面对孩子间的打闹,累得不想管,就假装没有看到。身为一个在网络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博主,我立即意识到这样写会有“三观不正”的嫌疑。于是我和她沟通,将那部分内容删掉了。因为我知道,她这样写,一定会遭受网络暴力。

人们不会理解你的难处,也不想知道你这一天经历了什么,不想要了解当时孩子间的冲突是不是可以自己化解的……他们会说,谁又不累呢!这不是你放任孩子不管的借口!在育儿问题上,任何人都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一个母亲。

我不是为不负责任的父母开脱。但我觉得如果父母自己是一个还不错的人,孩子不会因为你某一次佛系走神,或者某一次的“不科学”的教导而变坏。

父母没办法总是上紧发条

其实我很怕带孩子出门。刚有宝宝时,对带娃出门是热切期待的,那时候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一定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场面,到后来我每一次带孩子出门都全程紧张,绷紧了神经,完全没有办法正常地与同桌的朋友聊天。终于妞妞大点了,带她出门,如果她精神好、心情好,我们可以很愉快地度过半天,可是不久我又有了小酒,一个需要全部精力关注的幼儿。

成为妈妈后,最大的认识之一便是养育孩子本来就不容易,在这个时代,还得接受别人的论断批评,做爸妈也需要些喘息的时刻啊!没办法总是上紧发条,拿着放大镜检视自己和孩子所有细微的互动,是不是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是不是违背了专家建议?是不是没有达到人家和社会的期待与标准?

国外有一句话,把社会对妈妈的期待概括得很精辟:人们希望妈妈像没有孩子那样工作,像没有工作那样做妈妈。

累到佛系放空,我被当成熊家长……

怀孕时,我也大量阅读关于孕期健康和新生儿养育的文献和书籍,把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变成科普分享给遇到同样困惑的妈妈。宝宝出生后,密集的喂养、睡眠难题,也迫使我也不停地在阅读和学习,咨询泌乳顾问,儿科医生,睡眠专家……这是我缓解初为人母的焦虑的处方,希望借助科学文献,专家保证和过来人的经验,得以减少内心的不安。

尤其是婴儿睡眠,真是让我束手无策,而且还没有什么文献可看。权威机构如美国儿科学会倒是有一些建议,都特别空泛,哄睡的视频,看上去特别美好:在宝宝感到疲劳时,将他放到小床里,离开房间,宝宝咿咿呀呀,自己玩一会儿就睡着了。又或者,宝宝哭起来,教学视频里的妈妈回到房间,再次安抚好宝宝,将他放入婴儿床里,离开房间,宝宝咿咿呀呀,自己玩一会儿就睡着了。

也看了好些育儿书,实在没有料到这些畅销书排行榜上的睡眠圣经、育儿圣经,反而制造了更大的恐慌:“如果不及时哄睡,宝宝过度疲劳更不容易入睡。” “如果白天没有睡够,晚上会更糟,造成恶性循环。” “今天不让宝宝哭,明天宝宝就会让你哭”专家说得轻松自若。还有,“你这样宠孩子,孩子夜夜睡不好,你自己也睡不好,长痛不如短痛” “至少坚持7天!”……

还有行为学派的育儿书耳提面命谆谆教导,要确立赏罚分明的规则。可是,养小孩哪里真的跟养小动物一样,真实生活不像操纵心理和行为制约的实验室,听着宝宝哇哇的哭声,一秒钟好比一年。

亲密育儿派,充满温情,但是对妈妈的体力要求不是一般的高。他们主张通过母乳喂养,母婴同床,肢体接触,多拥抱等(不尽相同),建立充满安全感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身心需求,似乎成了妈妈不可抗命的天职。但我经常出现天人交战的矛盾,手边没有做完的事,5年没有进电影院,还有那本好想看但是每次只能翻阅几页的书。现实生活中,育儿哪里像亲密育儿描绘的,给宝宝爱,ta便回以体贴,妈妈崩溃爆炸的时刻,在我四年多做妈妈的生涯里,出现过好多回啦!

曾经夜里很多次,幻想自己把宝宝从楼梯上扔下去(这个想法太可怕,我曾经不敢说出口)。我想象着救护车来了,警车来了,家人伤心欲绝又愤怒责备,而我,想着想着就满脸泪水,于是将宝宝抱紧,咬咬牙再坚持下去。

不得不提的还有“科学派”,和“权威机构至上派”。出生补充维生素D,母婴同室不同床,6个月不早不晚准时添加辅食,12个月前不加糖、盐,12个月后戒断奶瓶,3岁前不给任何坚果和种子……有很多妈妈活在惴惴不安中,每天计算着宝宝的奶量有没有达标,睡眠时间有没有12小时,碳水化合物有没有占到50%……

当孩子脱离了爬行阶段,育儿又有了新的关卡。她开始牙牙学语,从蹒跚学步到可以跑,可以跳,身体有了力量,有了行动力,还有了自己的想法、意见,什么事都想要自己做主,但又处于自主能力还不够好和超多想法的矛盾中。我家这个从早到晚给妈妈提意见:早上起来坐错了马桶,洗手没有让她关水,水果要这个但“你昨天都没给我这个的”,“妈妈你刚才说错了”,“让我来开门!”“我本来想牵着手走的,刚刚你都没有牵我”......有时候真想仰天长啸!希望孩子独立自信有主见,又忍不住羡慕那些权威性家长,蹬一眼孩子就不吱声,真的太省事儿了!!

不过现代父母是回不去了,如果当众爆炸,给孩子一顿打,能分分钟上热搜。

孩子上幼儿园了,周围同龄孩子的差距开始展现出现。有的孩子能够从1数到200了,有的孩子阅读20级了,有的孩子写字工整能够写出句子答题,有的孩子画的画细节丰富充满情节了……我们每天散步逛公园,逛博物馆,图书馆,植物园,写字画画阅读课外班全凭兴趣,没有任何包袱恣意享受过程,还时常请假去旅行……我们想给孩子一个快乐、尽情玩耍的童年,至于课本学习,她还有好长的人生啊!未来的学习压力不用我们给,零压力的童年却只有我们能给。佛系养娃是需要承受压力的。

让孩子教你如何做妈妈

做妈妈意味着什么?

看起来,我是科学育儿 & 亲密育儿的拥护者,其实不然,我不是任何学派的忠实粉丝。

曾经,在迷茫中,我求助于数据、理论,但一路摸索下来,我养儿育女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有了小酒之后,在养育的方方面面,我都比以往更加放松:我不再纠结睡婴儿床,我不再睡眠训练,我不在乎他是不是定点睡觉,睡不着就出去再遛一圈,我不在乎他坐不坐餐椅尽管我每次都仍然先把他放入餐椅,我不在乎他吃一颗巧克力,或者舔了姐姐的冰淇淋,他不愿意坐安全座椅,我懒得“忍受”强迫他带给我的心痛,就尽量不开车……

我们在养育小酒时,有许许多多地“不按常理出牌”,小酒却并没有因此而作息混乱,吃不好,睡不好……他作息比姐姐更有规律,我们也没有为“调整”“纠正”、“养成习惯”而跟他有过冲突。

我说,养妞妞是有苦有甜,养小酒是pure of joy。心态的改变对我而言真的非常重要,放下一定要科学的完美主义追求,养育对我、对孩子,都变得愉快很多,原先不容易的事也显得容易一些。

带小酒也是辛苦的,他会一刻不停地跑、爬、上下楼梯、垫着脚去够东西,注意力无法集中很久,任何玩具就玩一下,不呆在围栏里,不喜欢坐餐椅和婴儿推车,听不完一本绘本,他需要一个人一刻不停地守护……但是这些我觉得都还好,辛苦也是正常的。我不再端着书本去养育,他就是他,接受他,享受他,让他教我如何做妈妈。

是的,不能把自己限制在书本理论的条条框框中,真正教我们如何做妈妈的,不是书本,不是权威指南,不是专家意见,是日日夜夜和我们相处的孩子。无论是兴趣培养,还是个性养成,书本上只有共性,孩子身上却满满个性,只有用心去了解他,看到他,倾听他,才知道这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他所需要的滋养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