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宝典(二):孩子抑郁怎么办?除了心理医生,家长也能帮助他

文 / 心理医生西红柿奶爸
2020-03-28 16:00
"


育儿宝典(二):孩子抑郁怎么办?除了心理医生,家长也能帮助他

一、我们都习惯了以成人的身份加入孩子的世界,但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在孩子的世界中,我们成人总是高高在上的,不可一世的,当我们发现他们有抑郁倾向的时候,仍旧以这样的姿态去给他们施以援手,但总是收效甚微。所以标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父母经常以自己现实的角色代入到孩子的互动中,那么他们很快就会用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碾压孩子的一切,造成孩子很难有满足感、成就感,反倒是给孩子更多的压力,增加抑郁的倾向,影响自信心的健康发展。

所以在陪孩子在双方共同互动游戏时扮演一个平等的角色,甚至相较孩子而言成为一个“弱势群体”,是更有助于孩子发展自信,激发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

但有些家长可能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暂时不想和孩子游戏,而这个时候孩子偏偏又主动打招呼,这就让家长们很头疼。美国的教育专家曾经提到过一个概念:“伴奏”,其实可以很好的应对这种局面:假如孩子在客厅一个人玩耍,而你在厨房做饭,这个时候突然喊道:“妈妈,快看我!”,很多家长可能就会想:我这里正忙着呢,哪有什么时间看你?于是就回应的敷衍:“你自己玩吧!没看我这正忙着呢吗?别捣乱!”。这就会让孩子感觉像吃瘪一样难受,而相对而言你假如说:“好的宝贝,你继续加油!等妈妈做完饭再好好看你的成果!”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因为只要你给孩子一个信号,告诉他你一直没有忘记他的存在即可,孩子就会心满意足并充满安全感的继续自己的游戏。

很多家长拿捏不好陪伴孩子的尺度,也就是孩子什么时候才非常需要他们的加入,在这里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1)孩子游戏中会有潜在的危险存在

这需要父母平时多加观察,及早介入,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达到预防危险的目的;

(2)孩子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刚开始上幼儿园、父母离异、亲人过世等

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充满温暖的游戏,当他觉得缺少爱意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充。

比如给孩子创造一块独立温馨的小区域,不需要多大,不需要多豪华,但是要让他感受到这对他来说充满能量、充满安全感的地方,比如布置一些他最喜欢的零食、玩具、动画角色手办等等,让他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根据地”。然后每当他有任何不快乐时,我们可以提醒他:赶快回到自己的“根据地”给自己补充能量吧!暗示他只要在那里就会变得充满能量和勇气,从而帮助他学会利用外界条件给自己鼓励。

(3)孩子无法自己主动的去参加任何游戏活动

这种情况的孩子除了心理上的问题需要专业咨询师等进行帮助外,我们要仔细观察他为什么不爱参与游戏:是因为不懂得游戏规则?还是对游戏技巧把握的不够好?又或者是在游戏中受到冷落等等,只有了解了原因,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

(4)孩子在和同龄人一起互动时关系始终不稳定

这种情况孩子往往是孩子在游戏中各自为营,不喜欢加入到对方的游戏节奏中去,自然没法发展双方长久的伙伴关系。所以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可以适当的在陪伴孩子时多加入一些身体接触类的环节甚至拥抱等,给孩子更多关注和安全感,以便孩子可以放开手脚去融入其它的人际关系中去。

育儿宝典(二):孩子抑郁怎么办?除了心理医生,家长也能帮助他

二、学会俯下身子

这个概念其实有两层含义:

(1)字面含义:把自己的身子放低,加入那些自己平时没有参加过的亲子活动,甚至以前自己不接受、不认可的也要尝试;

(2)另一层含义指的是心态方面,让自己“返老还童”,把自己也当成孩子一样的状态。

虽然这读起来很简单,但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做起来可能就非常困难,因为父母们所受到的教育理念、成长环境与如今的情况大有不同,所以很多家长总是用老旧的眼光和态度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看到家长和孩子在做游戏时产生的一些问题:

(1)当孩子和家长一起互动时,有些家长会有一定的孤独感觉,并开始厌烦、难受,然后终止和孩子的游戏;

(2)当孩子不断重复一个他喜欢的游戏,或者他的游戏表现中出现了一定的攻击性时,家长就敏感的开始进行责骂、惩罚,并恐吓孩子不再陪他游戏;

(3)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困扰导致没有心情加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

(4)因为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而无法完全沉浸在和孩子的游戏中。

作为家长,当看见自己的孩子出现一些非正常的行为(比如打人、骂人、破坏东西等情况),往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加以惩罚,并在这之后对孩子施加冷暴力,不搭理孩子。可是这些家长却忘了最关键的一点:这个眼前犯错的人,他还只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孩子啊!一个孩子的内心本就是脆弱的,一般来说他在刚开始犯错误的时候都是无意为之,或者是为了博取家长的关注,他并不知道他的一些做法是什么意思。而当他做了以后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家长劈头盖脸的一通训斥,只会导致孩子越来越极端:或者更不听话,或者变得自我封闭。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是一个家长所想看到的。所以家长逃避、拒绝沟通并孩子的游戏世界往往是以牺牲了整个家庭的幸福感和孩子童年的快乐为代价的。

只有加入孩子,我们才能真正知道孩子的想法和真实感受,这样才会有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而且家长对孩子的陪伴时间越长,孩子对家长的配合度也会越高:因为孩子对家长充满了信任。所以与孩子游戏一定要克服自身的情绪,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并在游戏结束后给彼此都有一定的奖励(比如小卡片、小零食、小玩具或者是其它象征性的物件),来加强彼此的情感纽带。

荣景优品 6册 秘密花园创意涂色填色游戏书 成人亲子互动手绘书 ¥39.8 购买

比如和孩子一起填充图画册,虽然是很简单的互动模式,但这个过程会非常容易拉近彼此的联系,增强信任,同时在合作中了解孩子深层的想法。

三、让父亲加入到游戏中

在现代社会中,男性的角色往往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充满责任感和威严,但男性在家庭中的养育角色却在日趋边缘化:除了提供物质条件以外,很多父亲甚至都不会用正确的姿势抱襁褓中的婴儿。换句话说:我们的社会把男性逐渐训练成一个合格的男人,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这意味着一个家庭中缺少了一半的情感支持,父亲们总是板着个脸或者不善言辞的在客厅的沙发上、书房的电脑桌前忙着自己的事情,偶尔抬起头看一看自己的孩子玩耍的模样和在厨房忙碌的老婆,但对家里的各方面细节变动却并不清楚。

一位叫卡瑞·伯哈德的科学家在灵长类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场景:

科学家们观察某一个日本猕猴群体的行为时,发现猕猴爱吃红薯,但不喜欢红薯表皮沾的沙子。一只小母猴发现可以用海水把沙子冲洗掉,吃到干净的红薯,结果没多久小母猴的母亲也学会了这种方法。紧接着又过了不久,这只小猴的兄弟姐妹们经过母猴的教育,也学会了这种方法。再后来这些小猴子们和其它小猴子一起玩耍时,又把这一招传授给了其它家的小猴子。随后其它家小猴子的母亲们也相继学会了这个办法。最后,整个猴群里除了13只公猴子以外全都学会了这个方法。

这个研究说明公猴们并没有注意到身边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放在了其他领域。

再回到我们人类的视角来看看家中的父亲们是不是和这些公猴有些相似?但相同的问题如果发生在人类身上,后果可能比猴子要严重的多:夫妻矛盾、亲子矛盾都会接踵而至,处理不当就会变得对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

所以我建议我们的父亲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这些问题,才会更好的扮演在家庭中的角色:

(1)要注意孩子需要什么

每个孩子可能受限于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于是他们的表现总会出现并不是他们的实际需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观察孩子那些怪异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甚至可以直接问他:“XX,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是想要A呢还是B呢?或者你直接告诉爸爸可以吗?”

(2)不要盲目打断孩子对你做的看起来“无意义”诉说或亲子互动

因为这可能是孩子在试探你对他是否真正的在意和关注,如果通过了他的“考验”,他才会表现出真正想要和你做某个游戏的想法,所以我们对孩子一定要保证耐心。

育儿宝典(二):孩子抑郁怎么办?除了心理医生,家长也能帮助他


四、陪孩子一起游戏的意义

家长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想和孩子一起游戏,但是游戏的形式是最快速有效的方式促进亲子关系,并帮助孩子治愈内心潜在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学会和别人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模式。

如果我们不花时间陪孩子游戏,未来我们一定会花更多的时间教育、训斥、惩罚孩子并为他们所做的不良行为头疼、买单。

所以,为了整个家庭的和谐发展,我们一定要尝试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游戏,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你一定会有全新的收获和感受!

下一章,我会重点讲如何有效的跟孩子建立联结,并分享具体的操作方式,欢迎大家及时学习阅读!

".jp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