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过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自律,是一个获得更高成就的人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每个人的人生高度,和自律密切相关。对于孩子来说,自律与专注力同样重要。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很难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标。这在学生时代尤为明显。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让若干名4岁的孩子待在一个房间,告诉他们,棉花糖可以随时吃。不过,如果等到实验人员回来再吃,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棉花糖。
实验开始,有的孩子立即大口吃掉;有的坚持了一会,最后没忍住;有的孩子不断用唱歌、自说自话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坚持到最后,得到了更多棉花糖。

实验结束后对这些孩子跟踪调查发现:能坚持的孩子明显比其他小孩更优秀、更受人欢迎、工作后得到的工资更高;而那些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人际关系较差、不善于应对压力、注意力不够集中……
每个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赖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欢玩不想写作业……和他们说自律,似乎很难。
不过,这并不代表父母可以忽视孩子的自律能力。没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自律性需要父母从小培养,如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品质呢?建议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自律是什么?通俗说就是一种自控力,即克制自己想做某事的冲动。
想想作为成人的我们是怎么控制冲动变得自律的?举个妈妈们都深有体会的例子。我们都曾有过买衣服的冲动,很多当妈的人说,以前怎么克制自己都不行。有了孩子,怪了,这种冲动下降了很多。
这其实很能说明人的忍耐力是有限的,动机才是自律的关键。有了爱子之心,想要省钱给孩子,动机强大了,自控就不难做到了。
平日有些家长说自己给孩子做了很多计划,还想尽法子盯。不过好像没什么作用,还是不能使孩子自律。原因就在于:当孩子被逼着自控,自身没有自觉性,是做不到真正自律的。只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激发孩子自身的动力。
这种兴趣会使一个人意识到抵制玩乐的诱惑,意识到把时间白白浪费掉的可惜;这种兴趣也会使一个人愿意制定计划,愿意坚定执行。因为他知道,这会让自己离自己热爱的未来越来越近。

在自律的反面,有个词叫拖延:
“作业周一交,我明天晚上再完成”
“爸妈还没催,我再多玩会手机”
“没事儿,再睡会,上学应该不会迟到”
“反正不急……”
成人眼里,孩子经常有一种主观拖延现象,总是推迟应该完成的事情,显得拖拉磨蹭。
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导孩子养成有效地管理时间、高效地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时间计划去做事,给孩子制定时间表。比如当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时,让孩子自己给出一个完成时间,告诉他在这个规定时间内做完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
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凡事设定一个合理的规则,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开端。
规则是什么?就是定出来让人遵守的做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则的争先恐后会造成社会的混乱,想让孩子自律,也要教他学会遵守规则。
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规则的主体是孩子,订立规则的时候,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让孩子拥有选择权和决定权。让孩子感到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时间我做主,孩子有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价值归属感,他会自觉得遵守规则。家长所做的不能越过规则的主体——孩子。
家长做好“教练”这一角色,引导孩子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学习,并在规则设立之初给予孩子指导和引领。

一个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养出一个真正自觉的孩子。在自律的这条路上,父母首先就要做好榜样。自律之路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场苦修。有人会问,“难道为了孩子,我要放弃自己吗?“
其实,做了父母,不是要你放弃自己,而是要放弃很多不好的自己。因为父母,不是一个称呼,而是一种责任。毕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身教”这两个字。
所以,天天沉迷麻将,或者回家就拿着手机玩游戏的父母,不要怪孩子学习不努力,因为你自己混乱的生活,无法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榜样的力量。要记得:自律的父母,孩子都不会差。
在这条路上,
父母和孩子要
彼此守望,
一起成长,
才能越来越优秀。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学僧(zxsedu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