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真的很没意思啊!孩子的话都是真的
01
满满已经上了半学期的幼儿园了,一直以来表现很好,老师也很喜欢她。可是一个寒假过完,再去幼儿园,满满却很不情愿了。
她突然说出“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第一个念头是,难道满满之前一直压抑着分离焦虑,过了半学期“伤心还不敢说”的日子吗?
但再一想,之前每次接她放学,她都比较开心啊。
我赶紧问满满为什么?
满满倒是没提及“舍不得妈妈、想家”,而是吐槽了一堆幼儿园的种种“不好”:
“幼儿园里的‘玩具’时间太短了,我们房子(积木)还没搭完,老师就让我们洗手了。”
“每天做的事情都差不多,太没意思了。而且我不喜欢XX小朋友。”
“睡午觉的时间,我睡不着,可老师说只能安静躺着,不能干别的。”
平时跟别的妈妈交流,也听到她们说,娃不想去幼儿园,好像并不是因为“分离焦虑”。
“开学仨星期,哭闹了俩星期,早上起床吃饭都正常,一出门准备上学就开始翻脸……可是老师说孩子去了学校一切正常,只要进了教室,好像闹情绪的不是她一样。”
“接连几天的爆发式哭闹,甚至自己掏出小猪储蓄罐里的所有硬币说,妈妈,这些钱全部还给你,我是不是就可以不去幼儿园了?……我基本也能猜出几分原因,不是分离焦虑,而是这吃货对幼儿园的食物份量不满意,还有就是不爱睡午觉……”
还有来自孩子的花式抱怨:
“妈妈,我不喜欢长头发的老师……”
“幼儿园吃饭的碗不是饭菜分开的……”
听起来,好像很可笑。
但是对于孩子而言,这些是真切的烦恼,跟我们成年人对职业环境的不满、对同事关系的不满没有区别。
所以,我没有把满满的抱怨,当成一件小事。

02
我认真思考后觉得,满满和那些小朋友说的对啊!中国绝大多数幼儿园的环境,并不理想。
这不是小朋友在“扯理由”,这是事实啊。
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兴趣不同,精力体力也不同,但是现行的幼儿园教育中,大多还是采取“统一活动、按时作息”的管理方式。
当然,我也理解,从管理成本、师资分配等现实角度考虑,这或许是最佳方案。但是,从(大多数)孩子的感受出发,嗯,不得不承认,幼儿园挺没意思的。
但是,我也没有条件,给满满换一家幼儿园,因为相比较而言,她现在上的,已经是我们家附近口碑最好、老师素质最高的幼儿园了。
于是,我试着帮满满找适应的办法。
我建议她:
“如果玩具你都已经玩腻了,你可以跟小朋友聊天,互相讲讲你们听过的故事,看过的动画片”
“你不想睡午觉,可是也不能影响别的小朋友,你试着跟老师申请去图书区安静看书好吗?”
“不喜欢的小朋友,你可以离他远一点,多跟喜欢的小朋友玩。”
这些建议,满满真的去试了,但是总体而言,效果不佳。而且她总能找到“新烦恼”带回来。
说实话,我心里难免渐渐焦躁。难道我和满满每天都得被这些问题折磨吗?
前几天临睡前,满满又提起“不想去幼儿园”,甚至声音带了哭腔。我觉得自己有些无能为力了,只好抚着她的背说了一句:“嗯,我听见了,你不想去幼儿园……”
说到这,我卡住了,正在想接下来该说些什么,没想到,满满立刻安静了下来,往我怀里凑近一点,闭上眼开始睡觉了。
多神奇,当我敢于在心里承认“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当我只是简单重复满满那句“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她反而心安了。
原来对于孩子来说,很多“小困境”只需要被妈妈看见、接纳,不需要“建议”。
之前我的建议,反而等于在强调“这些问题真的好棘手啊!”,所以满满也愈发敏感。
后来我又找了一次机会,跟满满讲了我小时候幼儿园是怎样的,讲了满姥姥小时候上的“全托幼儿园”是怎样的,最后我告诉她,幼儿园的条件,现在的确不完美,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每代人享受的“条件”是在进步的。
满满听懂了,甚至愉快的憧憬道:“妈妈,以后我的宝宝,是不是有更好的幼儿园上呀?”
我说,我相信会的。如果到时候仍然没有,妈妈也会帮你一起想办法,让宝宝每天更开心。
后来,满满仍然偶尔会讲一些幼儿园里不开心的事,但值得欣慰的是,每次她也直接讲出自己是怎么应对的,不再有忧愁的神色。
看来,她已经找到适应的方法了。

03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启示。
很多时候,我们天然的觉得,自己成了妈妈,对付孩子的事情,就 应该是手到擒来、无所不能的。
一旦有什么做不到,或者不如预期,我们就习惯性的去想:
“是不是孩子有问题,他们不具备某某能力”,那么应对方法就是,训练孩子如何如何;
或者,“是不是外部环境有问题?”,想一想觉得改变不了,转而又把目光投向孩子,告诫孩子要如何如何。
兜兜转转,我们似乎永远在“焦虑—改造孩子”的怪圈里停不下来。
可这真的能帮助孩子吗?并没有,孩子只会压力山大,承担着自己原有的和来自家长的双重焦虑,变得更加无助、胆怯,往往结果就是表现的越来越糟糕。
可是,很多事情,真的火烧眉毛或者给我们带来巨大烦恼吗?好像并没有。
比如我做育儿公号,后台经常有妈妈问:
孩子3岁还尿床,怎么办?
孩子故意丢玩具,怎么办?
孩子开始说脏话,屎尿屁不离口,怎么办?
孩子不喜欢家里某个长辈,怎么办?
我很认真的建议妈妈们,不怎么办,什么也不办,当它不存在。你按捺住自己焦躁的、想要解决问题的心,把注意力放到孩子的情绪上。
孩子伤心、愤怒,就抱抱他。
孩子开心,你就跟着笑一笑。
天塌不下来。
跟孩子保持情绪上的同频,就是最简单的共情。
除非孩子主动来跟你求助,其他情况下,只要没有迫在眉睫的危险,都可以选择静静观望。
给孩子一点主动思考、自我调适的空间。
忍不住想指教孩子的时候,请先默念一百遍:
孩子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更优秀。
你越是对此深信不疑,孩子越会给你很多惊喜。

END

孩子常常比我们想象的
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