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先别急着打,英国百强名校专家:越会撒谎的孩子越聪明
文 | 豆妈
来源 | 女儿派(nverpai)
前一阵儿,我在宝妈群里丢了个问题,瞬间就迎来了爆炸式反响。
“话说......你们最最最最不能容忍自家孩子有啥毛病?”
“撒!谎!”
宝妈们统一战线,坚持认为孩子“骗人/说谎”是最严重的问题。
我把截图甩给闺蜜,她像是找到了盟友,一个劲地跟我倒苦水,说小孩子撒谎有多么可怕,还上升到了人品缺陷,生怕孩子一不小心走上不归路。
其实我女儿也是,前两天弄断了我的口红,手指头还有没擦掉的口红痕迹呢,就敢指着她爹大言不惭:“是爸爸弄的!”
当我捏着腰上的肉肉,对着镜子正愁着夏天该咋整时,她一脸天真无邪:“妈妈,你真瘦!”
更过分的是,哪怕我当场戳穿了她的谎言,她也能够镇定自若地直视我:“妈妈,我没撒谎。”
小朋友的谎言简直是信手拈来,让你忧,也让你喜,简直是匹诺曹本曹了。
但是,如果你也有个“长鼻子”小孩,遇到这种情况先别急着跳脚,放下你手中的棍子,继续往下看。
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专家李康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李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测试了1200名2岁到6岁的儿童,对儿童撒谎的问题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
他们和这些孩子玩了个竞猜游戏:拿出一张扑克牌,让孩子们猜扑克牌的点数,如果猜对了就会获得一份非常棒的惊喜大奖。
在游戏过程中,研究人员会找借口离开,离开前会叮嘱孩子千万不要偷看卡片。
可是,藏在房间内的隐形摄像机却“抓到”90%以上的孩子,在5秒内就“犯规”了。
等研究人员回来,询问“刚才我出去的时候你有没有偷看”时,没有一个小孩承认自己偷看了卡片。
实验结果是,无论性别、国籍、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家教方如何,孩子撒谎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
两岁时,有30%的小朋友说谎;
三岁时,有50%的小朋友说谎;
等到四岁时,小孩子说谎的比例上升到了80%;
四岁以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过谎话。
撒谎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没有一个小孩能逃得过“谎言”的魔咒。
但这并不是坏事。
世界百强名校,英国著名六所红砖大学之一的谢菲尔德大学,也进行了同样的研究。
他们发现,孩子们想要完美的欺骗大人,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首先,小朋友想要撒谎,词汇量是考验谎言成功与否的功底,还得具备优秀的语言组织能力;
其次,他们还要大量动脑,区分什么是“我知道而你不知道”的,编织更合理的逻辑,把虚构的故事串联起来,让谎言行得通,且牢牢地记住它(不能让谎言前后矛盾)。
最后,他还要和父母打一场心理战,揣测对方的想法和情绪,再营造更自然的面部表情,若无其事地隐藏自己的私心。
总结起来,在撒谎敏感期,孩子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知性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即便把年龄因素扣除,也是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容易撒谎。
简单地说,越会撒谎的孩子越聪明。
恭喜你,中奖了。
△ 多伦多大学教授李康 《儿童为什么撒谎》
不过,虽然这两项研究都确认了孩子撒谎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并不提倡父母放任不管孩子们的“有意识的撒谎行为”。
李康教授把小朋友们撒谎的类型,分成了五种。
第一种,2-3岁,白色的谎言,为了客气而说谎。
第二种,3-5岁,是橙色的谎言,为了拍马屁而说谎。
第三种,5-7岁,是蓝色的谎言,是为了集体而说谎。
第四种,7-9岁,是黄色的谎言,为了谦虚而说谎。
第五种,9岁以上,是黑色的谎言,为了自己而说谎。
前四种谎言,属于“无意识撒谎”,并非完全是孩子的品德问题,也不属于是非善恶范畴。
只有黑色的谎言,是小朋友彻头彻尾的为了一己之利的“有意识撒谎”,需要父母们注意。
我一朋友家的小孩,是个电视迷,一家三口天天围绕着电视斗智斗勇。
朋友每天下班回来,进门跟孩子说的第一句话:“今天你看电视了吗?”
他家小孩第一反应就是否认:“我没有。”
但朋友一摸电视,还是热的。
一顿胖揍之后,他家孩子学会了要提前关电视,预留电视降温的时间,或者是在看电视的时候用风扇猛吹降温。
又一次,朋友问:“你今天看电视没?”孩子依然回答:“没有啊。”
可重新打开电视,频道和音量大小都对不上朋友关电视时的状态。
一顿混合双打以后,他家孩子学会了关电视前要换回原来的频道,还得调节回原来的音量。
再一次,遥控器的位置不对了。
这次教训以后,他家孩子学会了看电视之前先拍一张客厅里的定点照片,学会了把遥控器摆成原来的角度,把陷进去的沙发垫重新拍蓬松,一切恢复原样。
为了避免自身错误受到惩罚而说的谎话,并且在一次次教训之后撒更高级更完美的谎,这就是孩子们“黑色的谎言”。
但是像我这位朋友一样,不询问孩子的真实想法,上来就是一顿胖揍,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更容易起到反面的效果。
所以,该如何正向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改掉说“黑色谎言”的习惯?
了解孩子为什么要撒谎
从婴儿时期开始,小朋友们就学会了用简单的骗术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比如假哭和装笑。
撒谎是一种行为方式,不是孩子的性格特征,别给孩子贴上“骗人精”“小骗子”的标签。
作为家长,你需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和孩子对话,深入了解谎言背后的诉求,对症下药。
避免“问”和“责”,切忌一旦发现孩子撒谎就夸大为道德层面的问题。
允许孩子撒一些人畜无害的“谎”
就好像我女儿会在我捏着肚子上的三层肥肉时“夸我瘦”一样,我相信你家的小孩也曾对你说过“你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帅气的爸爸”。
他们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不过是想从我们这里获得更多的注意力和爱。
这些甜蜜的“谎言”并不会对孩子产生恶意的影响,不管也无妨。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讨论的方式,让孩子知道黑色谎言不可取
临床心理学家Mary Lamia认为,父母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诚实的重要性上,而不是撒谎行为的本身。
在做完撒谎试验后,李康教授回到房间内给孩子们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木偶奇遇记》。匹诺曹每一次撒谎,鼻子都会变长,后来变成了一头又懒又蠢的驴。
第二个故事是,是《狼来了》。一个爱撒谎的小男孩,总是在人们放羊的时候骗别人说“狼来了”,最后狼真的来了,结果再没有人相信他,结果被大灰狼吃掉。
第三个故事,是《华盛顿砍樱桃树》。华盛顿不小心砍断了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鼓起勇气成人错误后,得到了父亲的原谅和赞扬。
说完这三个故事,研究人员再问孩子们“你刚刚偷看卡片了吗?”绝大多数孩子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从孩子出生开始,TA就有一种本能——取悦TA面前比较权威的那个人。
权威型教养方式,就是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发现孩子说谎时,明确告诫这种做法不适宜并指明原因。
等到孩子领悟后,引导孩子主动承认道歉认错,并给予原谅和表扬。
反复几次直接明了的指令,孩子们就会慢慢改掉说谎的习惯。
树立榜样,用自身影响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说过:“如果不想让孩子出现撒谎的行为,家长最好从自身做起。”
很多时候孩子听不进去太多的大道理,他们只看父母的言行。
想要孩子诚信,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确保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值,食言并不是小事,你对自己谎言的态度,决定了你孩子对谎言的态度。
德国教育家施鲁克曾说过:
孩子第一次有意义的说假话是她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进步,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开创性的行为和与周围环境打交道的能力。
一个会说谎的孩子,一定不是笨的人。
TA更像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作家、导演、法官,要预想到每件事情的无数种可能。
TA还必须是个强有力的执行者,才能提前完善当下的局面,并一一处理。
与其去焦虑孩子说谎骗人,我们更应该耐下心来,去倾听、理解他们谎言背后的“真话”。
毕竟等到成年后,谁不是一边扛着生活的重担,一边在电话里笑得阳光灿烂:“妈,我在外好着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