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少年跳桥警示我们:一个情绪失控的母亲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文 / 慢妈绘生活
2019-04-21 07:05

1

悲痛一幕

从4月17日晚十点左右,上海一位17岁的花季少年,因母亲的责怪跳桥不幸身亡。一个短短几秒钟的视频,震颤、刺痛着无数人的心……

据说,孩子因为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了矛盾,事后又遭到母亲的批评指责,愤然跳桥。据视频显示,在川流不息的卢浦大桥上,这辆车突然在车流中间停了下来,妈妈不惜从驾驶室出来,站到后排窗户外面,从视频中我们无法听到他们在说什么,但是单凭母亲这个行为来说,已经被情绪控制了。

​接着这名女子上后座坐了一会,然后再次返回驾驶座。当女子返回驾驶座以后,这辆轿车依然没有开走,依然停在车流中央。几分钟后轿车的左侧前后车门突然同时开启,一名男孩从车门内冲出,驾驶座上的女子紧追其后,但母亲终究还是晚了一步,来不及拽紧儿子,眼睁睁看着他从自己眼前跳了下去……

整个过程不到五秒钟,整个悲剧让人扼腕叹息!

​最初知道这个事件时,慢妈第一反应是感叹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是不是情绪太容易崩溃了?受点委屈就自杀,以后的孩子还敢不敢严格管教了?然而,看到孩子跳桥前后的视频片段,却有了不同的观点。

这个时刻,虽说男孩的母亲一定是最悲伤的人,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指责这位悲恸的母亲,但是如果当时她换一种沟通方式,也许会避免悲剧发生。

“情绪是魔鬼”!这位妈妈显然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难道没有考虑到擅自在桥中间停车,会给后面及自己的车辆带来不可估量的安全隐患吗?如果妈妈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稍稍压制一点怒火,等驶离大桥靠边停车后再停下来慢慢和孩子沟通,也许悲剧也许不会上演。

17岁的年纪正是叛逆最严重的时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成长为“小大人”,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认同与尊重,所以家长在他们犯错时,适可而止的建议与聆听比指责更重要。

2

其实身边还有很多这样被家长逼得“压力山大”的孩子

昨天,一位家长告诉我,他12岁的孩子因出去踢球,晚上九点多才回家。然后她就不停地批评孩子太没有时间观念,浪费了那么长时间,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由于妈妈叨叨得太多,孩子烦不胜烦,就开始和妈妈争吵了好长时间。还好,僵持到凌晨两点多时,孩子终于和妈妈吐露了心声。他说,“我觉得活得太累,没有一点意思。就算考上大学又怎样?不还是不开心嘛。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不想一直活在压力中……”。

这个妈妈告诉我,她当时听了儿子这话,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刚好又看到了上海少年跳桥的新闻,意识到以后真不该再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太多的指责了。

家长对孩子的指责性语言,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创伤的首要因素。对于孩子来说,“犯错误”是常态,而孩子也正是在不断的错误修正中实现学习和成长。但是,大部分家长却常常把“不听话”挂在嘴边,并因此而对孩子横加指责,希望借由控制孩子的行为和状态强化家长的权威性。

3

对孩子一味地批评指责,会出现两种后果:

一部分孩子相对而言变得软弱,成功被家长控制而成为“听话的孩子”。他们把痛苦和创伤压在心底,成为家长眼中的“好孩子”。但是,这些痛苦和创伤并不会随着他们的成年而消退,反而会不断扩大和强化,最终导致成年后的他们因某些事件的触发,而出现各类心理问题。

另一部分孩子个性较为强悍,不甘心被家长控制,而成为“叛逆的孩子”。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与家长对抗,对抗不成功则会与家长发生各种冲突。如果家长依然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就会导致孩子与家长发生激烈冲突,继而发生厌学、网瘾、逃学等行为问题,以及抑郁、焦虑等严重心理问题。

确实,现在社会发展迅速,竞争压力大,致使很多孩子早早出现了心理问题,而家长对孩子了解得太少,忽略了孩子的这些问题。很多爸妈反馈说,现在孩子吵也不是,不吵也不是,不吵怕他学坏,吵了怕他心理出问题。所以说,孩子大了,不但叛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认可与尊重,如果家长一味地抱怨指责、恨铁不成钢,往往事与愿违。

因此,家长试着多关心孩子、走进孩子内心。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并告诫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幸福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