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早教培训(39)如何避免孩子形成坏习惯
作为家庭咨询师,我们遇到过很多焦急的父母们,他们的孩子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辍学、离家出走、抑郁,大部分孩子的年龄在13-18岁,他们急切希望我们有办法帮助他们的孩子回归正常生活。

一个有30年教龄的初中校长也说,现在“问题孩子”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她感到非常痛心。她说:昨天下午一对父子在学校里爆发冲突,大打出手,老师们费大力气才分开爷俩。我这里常遇到问题很严重的孩子,几乎都反映着家庭的问题,我真想搞一个公益组织,从孩子青春期问题入手帮助爸爸妈妈们提前了解学习,避免问题严重到难以挽回。
孩子到青春期爆发的种种问题,都是从小开始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累积造成的,如果我们及早地处理掉这些不良习惯,孩子完全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所以我们要开始一新的一章,讲一讲如何避免孩子形成坏习惯,以及如何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从而尽可能地帮助家长们,解决他们十分焦虑的问题。
一、什么是习惯?
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是特定情况下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做出特定的行为,是多次有规律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象转动的车轮一样,一下子停不下来。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习惯的力量——不经意间会影响人的一生。
二、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趋利避害、喜欢快乐、讨厌痛苦是所有人的本能。人们偶尔无意识做出某种行为,带来了快乐、避免了痛苦,或者有意识地尝试某种行为,达到了上述效果,多次重复尝试之后都是同样的结果。这种行为和有利的结果之间,就会在大脑神经系统中建立起固定的链接,当想要某种结果时,这种行为可以不经思考就自动运行,这就形成了习惯。
即便将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做出行为之后,期望的有利结果没有了,行为模式依然会在“惯性”作用下自动运行一段时间。
所以,要想让孩子形成好习惯,需要做的就是:父母希望孩子做出的行为,与孩子想要的得到快乐、避免痛苦的结果,建立起固定链接。反之要改变孩子已经形成的坏习惯,父母首先要弄明白这种坏习惯行为是如何给孩子带来了他想要的结果的,然后破坏掉坏习惯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固定联系,并帮助孩子建立新的联系,坏习惯就能改变。
举个例子,可以说得更加明白。网络上有一段小视频,从中可以看到母亲是如何避免孩子养成哭闹的习惯的。视频中一个一周岁左右的孩子躺在母亲面前哭闹,母亲抱着更小的孩子,领着狗若无其事地从他跟前走过,好像他不存在一样。孩子爬起来,追赶到母亲面前,再次躺倒哭闹,母亲依然视而不见……
这个孩子希望赢得父母的关注,他正在尝试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这时候父母去关注他,他就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以后他求关注的时候还会哭闹,如此一来就会形成哭闹的坏习惯。
如果像视频中的这个母亲的做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孩子尝试之后发现没有效果,不能把哭闹行为和被关注建立起稳定的链接,他以后就不会继续用哭闹的行为求关注,就不会形成哭闹的坏习惯。
三、怎样纠正孩子已经形成的坏习惯?
(一)、改变认识:
在许多父母的意识里,常常把好习惯与痛苦联系在一起,把坏习惯与快乐联系起来。例如他们常常对孩子说学习就是受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看不了那么长远,他们希望现在就快乐,所以养成了坏习惯。
实际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养成的原理和途径都是一样的,习惯养成的过程都是得到快乐避免痛苦的过程。例如一般认为早晨早早起床时一个好习惯,赖床不起是个坏习惯,让习惯早起的人早早起床会感到快乐,让他赖床他反而会不舒服。
父母们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认识,把好的行为和习惯与快乐联系起来,把坏行为坏习惯与痛苦联系,才能成功改变孩子的坏习惯。
案例:纠正一个厌食症女孩不吃东西的坏习惯,把她喜欢的明星图片、书籍、歌曲都拿走,按时按量吃东西,就拿回一个,再按要求吃东西,就再拿回个,就把吃东西和得到快乐联系了起来,成功纠正了她的厌食症。就好了。
对贪玩、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不让看电视,不让吃零食,让他明白,不按时完成作业,就会有痛苦。按时完成作业,可以看电视,还给零食吃,会有快乐。就逐步纠正了他的坏习惯。
(二)、极有耐心地重复、始终如一的导向:
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都是经过很多次的重复,才能形成,要纠正一个坏习惯,也需要经过很多次的重复,才能巩固。
1、父母有信心,深信孩子可以改。
2、父母有耐心。始终如一地强化,绝无例外。一般来说20多天可以形成习惯,90多天可以改变一个坏习惯。
3、要求你们始终如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到孩子16岁。这样就会形成内化到孩子骨子里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了,这需要父母有强大的自制力。也需要大正小雨给予督促和鼓励。
(三)、纠正孩子哭闹任性的坏习惯
很多孩子都有哭闹任性的坏习惯,纠正方法如下:
1、他哭闹时,坚决做到不理睬。一定要坚决、再坚决。把他头脑中原有的“固定链接”打破。
2、等他哭闹得没有力气,自己停止哭闹之后,可能等10分钟、也可能等几个小时,看你家孩子的体力和毅力,再和颜悦色地告诉他:家里有民主体制,有什么要求可以说出来,你的意见会被尊重,大家表决决定怎样做。守规矩、讲道理,也能得到关注,哭闹任性一点都没有用。
3、每次哭闹,都如此处理,长期坚持,决不能有一次例外。几个月后,孩子原来的“固定链接”就会彻底被打破,原来的坏毛病就改掉了。
4、改坏习惯要尽早,孩子越小,容易改变,越大越难改。
四、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坏习惯的标签
3岁之前的孩子,还没有形成社会化的判断标准,并不会区分好行为、坏行为。他的标准只有自己喜欢不喜欢和父母喜欢不喜欢。
案例:发现自家2-3岁的孩子玩自己的生殖器,“夹腿”等行为,男孩女孩都有这种情况,怎么办?
父母不必过分紧张,因为这并不说明小儿心理或精神不健康,不用担心小儿以后就会变坏,更不必对小孩这种行为加以责骂和强行制止。家长的态度过分强硬,反而会强化小孩的这种行为。
但也不能置之不理,置之不理有可能形成坏习惯。 首先要分析原因。可能的原因:
1、正常的探索:见过孩子玩手、啃自己的脚丫吗?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好奇,玩弄生殖器只是一种探索而已,很快就会有新的东西吸引他们去探索,这种行为就自然终止了。
2、局部刺激:如蛲虫、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等刺激引起外阴局部发痒,他这种行为是为了缓解不适感
3、心理因素:有的儿童因缺乏母爱、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
4、缺钙导致的交感神经应激性增强。
应对方法:
1、当家长发现小儿有玩弄生殖器、夹腿行为时,可装作没有看到,若无其事地将小孩抱起来走走,或给一些对小孩具有更大吸引力的玩具、卡通片等,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2、检查尿布、裤子是否合适,有没有寄生虫。
3、家长还要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小儿充分的温暖和爱抚。平时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尽量减少一个人玩耍的时间。
4、找医生检查是否缺钙。
一定注意: 孩子一时的不良行为并等于不良习惯。如果你不去强化它、斥责它,孩子可能很快也就忘记了。因为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为有什么不妥,如果也没有引起家长的特别反应,就自然而然地过去了。如果你过度反应,给孩子贴上“坏习惯、坏孩子”的标签,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他知道这个行为能引起父母关注,他想求关注时,就会重复使用。这样的后果有两个,一真的成了坏习惯了;二是形成了心理阴影。
再次强调一下,父母希望孩子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自己先做出示范,千万不可这样说:“老爹老妈活半辈子了,习惯已经改不了了,以后就指望着你了,千万别跟老爹老妈一样!”
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却希望孩子能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是非常不现实的。
喜欢本文请转发,关注我收看更多父母家庭教育的内容。
20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