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不抱”,美国人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很多中国妈妈却还在用

文 / 孕小二才子
2019-05-07 03:14

“哭了不抱”,美国人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很多中国妈妈却还在用!我们都有所了解,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并且也需要经历过一段实验、磨合才能够有实际的数据做支撑。这样的经过而得来的结果,我们在实际的使用中才能够做到心里有底、放心。可是对于育儿这件事情上却发生了很严重的危害,不但使得其育儿理论的发起人、倡导者其人与家庭遭到了很多的伤害,也是由于这样的理论提出使得更多的美国人深信不疑地做着,为此害了很多的美国人。

对于“孩子哭了,要不要哄,要不要抱”这个话题,确实两派妈妈各执一词:一派妈妈觉得:孩子小,要哄的,先安抚好孩子的情绪,然后再讲道理或者再做别的事情;另一派妈妈觉得:怕把孩子惯坏了,越哭越不能哄,不哭了乖的时候才能哄,不然以后一哭就必须哄。两派妈妈说的都似乎有些道理。那么,到底怎么做更好呢?孩子哭了,哄不哄?一哭就哄,会不会惯坏了孩子?哭的时候不哄,会不会伤害到孩子呢?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怎么哄最适合?

一、被人们深信不疑的“哭了不抱”!却坑害了很多人

可能对于很多国内的妈妈们不大会很了解美国的心理学家及教授约翰.华生,可是如果一提到孩子要“哭了不抱”这样的育儿观点、方式大概都会知道,并会有很多的中国妈妈都很坚信这样的育儿观点,将其运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其实作为很多的中国妈妈们并不了解这样的育儿观点早在美国被质疑和否定了,“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被这样对待的孩子,长大后都很惨!华生主张,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这种方法的确有效,一般经过“训练”的孩子都会变得很乖,看似妈妈轻松了不少,实则危险隐患重重。

事实证明,之前美国那批经过哭声免疫法“训练”的孩子长大后,轻则出现睡眠障碍,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症、精神分裂。就连华生自己的子女,在爸爸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后来也过得非常惨:大儿子在而立之年自杀身亡。女儿也多次试图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生活。倡导并践行“哭声免疫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是酒精成瘾者,多次自杀。

可以说,“哭声免疫法”真的是以牺牲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幸福为代价后,才被欧美妈妈们所摒弃。但遗憾的是,至今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妈妈对于“哭声免疫法”“从小分房睡培养独立性”等教育理念深信不疑,追捧、执行者。很多妈妈都觉得,小时候不与孩子亲近是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其实不然!

马伊琍就曾在微博中提到自己生第一个孩子时,因为相信“哭声免疫法”,流着眼泪听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硬着心肠不去抱孩子。结果她因为抱不到孩子天天哭,孩子也因为缺乏安全感,敏感且懦弱,不敢去探索新事物。

既然“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行不通,那么面对哭闹不停的宝宝,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同样也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我们看到了宝宝小时候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独立探索。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在用猴子进行实验后发现,身体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是爱最重要的元素。要让婴儿身心得到健全发展,必须给予足够的拥抱和爱抚。这个发现推翻了华生的观点。

独立并不是简单孤立与狠心培训出来的,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每个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之初,他会认为自己是和这个世界、和母亲浑然一体。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既是充满期待又是迷茫无助的。当孩子哭喊着想要抱却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就会对环境、对母亲失去信任,被无助感包围。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让孩子感到无助和恐惧。

对于1对以内的小宝宝来说,哭是一种语言,是在告诉父母,我需要。妈妈应该及时回应,完全不用担心会宠坏孩子;1-2岁的孩子通过哭来表达:我要被关注,在给孩子更多关注和陪伴的基础上,妈妈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止哭;2-3岁的孩子通过哭来表达:我抗议。妈妈需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适度放权,并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3岁后的孩子通过哭来表达:我很无助。敏感接收孩子的求助信号,同时鼓励或陪伴孩子一起解决困难。

“哭了不抱”,美国人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很多中国妈妈却还在用!情绪“宜疏不宜堵”,家长越是不理睬、越是禁止孩子哭,越是在为下一次更大的情绪爆发做积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