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亲母女,奶奶的这句话语,让宝妈和女儿成了陌生人
文 | 幸孕姐(高级母婴护理师,拥有本文版权,欢迎分享转发)
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它会为接受一切好的事物而敞开,但一旦受到打击或者刺激,他们会立即紧闭心门,把任何人都拒之门外。
而家人恰好是孩子最在乎的,很多时候家人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就会将孩子推向深渊,因此希望各位能够注意一下,尤其是家中是老人带娃的,说话更要注意分寸。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奶奶一句话,宝妈和女儿“形同陌路”
琳琳妈妈最近就为女儿的“无故大变样”颇为伤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
琳琳妈妈两周前由于工作原因到外地出差,于是便把5岁的女儿放在婆婆家长暂养。
等妈妈出差回家后,满心欢喜的期待着女儿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个甜蜜的吻,实际待遇却让她怀疑人生。
只见女儿躲在奶奶的身后,用着看陌生人的眼神看着妈妈,不上前拥抱也不喊妈妈,只是呆呆地、可怜地看着。

这未曾意料的见面场景把妈妈“吓”得猝不及防,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什么伤害女儿的事或者是说了不得当的话。
接下来几天的相处,任由妈妈怎样“讨好”,琳琳对待妈妈的态度还是不冷不热,但是对爸爸还是一如往昔的热情。看着自己和老公的天壤之别的待遇,妈妈黯然神伤……
直到一天,她带着琳琳到奶奶家里吃饭,才发现孩子“疏远”自己的真正原因。琳琳算是一个比较外向的女孩,外加孩子天性猎奇。于是就跟着邻居家的几个孩子开始“疯”起来,不知怎的,孩子就打起来了,琳琳一直哭,爸爸妈妈怎么也哄不好,但奶奶的一句话瞬间让孩子闭了嘴。
奶奶说:“你再哭,你妈妈就走了,出差去了,不要你了啊。”
至此,妈妈总算恍然大悟,终于知道女儿疏远自己的原因,但碍于婆婆年纪大又不好直说,只是在心理暗暗决定以后再也不给她带娃了。

其实这句话,对于成年人来说,无伤大雅,因为成年人有合理的逻辑思维来分析,爸妈怎么可能因为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自己呢。但是孩子未经世事、心思澄明,老人随便一句话,他们都可能当真,进而心生恐惧,极力否定自己的同时也不敢在父母面前索求太多,甚至会害怕与父母的相处。
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已经是个弃儿了,父母不爱他们了。可能网友会觉得孩子的内心戏太多,但这何尝不是太在乎才会太抗拒,正所谓成人世界的“爱之深责之切”也是这个道理。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以前的一个新闻,当时爆出也是惊呆众人。

只因邻居大妈一句“你妈不要你了”,6岁姐姐竟将满月弟弟从十楼扔下去,当场摔死!
一对夫妻,在女儿6岁的年纪生了二胎。由于刚生老二,妈妈有心无力照顾不了2个孩子,于是偶尔会把6岁的小姑娘放在邻居大妈家看护一会。而邻居大妈也是一个极爱开玩笑的人,于是会常常逗趣小女孩说:“你爸爸妈妈都去疼弟弟去了,不要你了”,“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还是来我家做女儿吧”……
小姑娘每天生活在被“爸爸妈妈不要你”等刺激话语所支配的恐惧中,终于在弟弟办满月酒那天彻底爆发。当天,小女孩趁大家不注意,竟然将熟睡的弟弟从10楼扔下去,造成弟弟当场死亡!

看到这个事例,细细想想,小女孩有错吗?从法律层面上看,她确实是做错了,但从某种程度上看,她也是一个受害者,邻居随口的一句话,变成了潜在的父母偏心的“证据”,让孩子相信了自己不受父母的疼爱,弟弟抢走了自己的一切,出于嫉妒的心理,她做出了一个不当之举,一场家庭悲剧就此产生。
由此可见,有时候对待孩子真的需要“小心点”,旁人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能撼动孩子稚嫩的心,成为他们情感上不可僭越的鸿沟。
美国著名作家卡森麦卡曾说:“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因此,请停止对孩子的伤害,不管是言语上的还是行为上的,他们的承受能力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强大。

那么,老人帮忙带娃,那些话最“有毒”,幸孕姐根据网友的评论,总结如下:
1、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不爱你了。
2、孩子,你喜欢啥,尽管挑,妈妈不给你买,我给你买。
3、宝贝别哭了,奶奶/姥姥来收拾这个桌子(椅子、路……),谁让它把我家宝贝弄倒的。
4、孩子,别怕,到奶奶/姥姥这来,我来护着你。
5、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
6、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就你不会。(J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