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课,最好的教育是彼此成就
孩子世界的“暖”,很简单,不自私,懂得感恩,心里装着更多的人。
《少年说》里,读高一的姐姐给自己两个月大的弟弟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木易小朋友,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可以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
我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因为懂事,所以在住校期间怕爸爸妈妈担心,很少主动打电话给他们。
因为懂事,所以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因为怕他们对我失望,把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都藏了起来。
所以,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勇于索取,能被拒绝。
还有,宝贝,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是你我这一辈子都不能忘却的,要爱我们刀子嘴豆腐心的爸爸,要理解他,不要顶撞他,为了照顾你,他已经两个月没有睡过整觉了。
要爱我们最伟大的妈妈,她为了你,从115斤胖到了160斤,为了你,她经历了两次胎停,才等到你的到来。
最后,姐姐想让你记住:你的姐姐,永远爱你。”
......
这封信,读哭了孩子,听哭了妈妈。
妈妈说,女儿一直是别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周围的亲戚朋友不知道多羡慕自己有这么一个可爱的女儿。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女儿啊。
她懂事得令人心疼,却希望弟弟可以做一个不那么懂事的孩子。
她理解爸爸妈妈的付出和辛苦。
她爱那个和自己分享了一切的弟弟。
妈妈说,如果没有女儿的“怂恿”,她没有勇气在这样的高龄要二胎。
女儿告诉妈妈,想要弟弟,是因为担心自己上大学以后爸爸妈妈会孤单,想有一个人可以陪陪妈妈。
是什么样的妈妈能教育出这么懂事的女儿?看看她的妈妈就知道了。
女儿读信,她的眼里一直含着泪,她告诉女儿:你想对弟弟说的话,也是妈妈想对你说的。妈妈也希望你不用那么懂事,你不用取悦所有的人,坚持做你自己。有的时候你的懂事让妈妈心疼你知道吗?尤其在我生完弟弟回到家,看到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真的感动得哭了好几天。所以,你对弟弟说的话,我也希望你对自己再说一遍好吗,做你自己,不要太委屈自己。
爱的最好回应,是我默默为你付出,而你懂我的委屈。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别人家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妈妈”,好妈妈和好孩子是彼此成就的。
爱的教育,是一种互相的照耀,你给予光,得到热。你感恩我的付出,我珍惜你的用心。
对于爱,很多家长都会说我爱孩子,所以我要给孩子最好的,吃、穿、用都不能比别人差。
其实这是爱的误区。
孩子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尽量满足ta,一边作为心思花费上的弥补,一边向孩子显示足够深处的爱:
买高档昂贵的衣服,表示“爱”;
节日送一大堆礼物,表示“爱”;
花大价钱给孩子消费,表示“爱”;
但在孩子眼里,他真的只是需要这些吗?不是的,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不会觉得自己有多“被爱”,甚至也感受不到多少“幸福”。
因为,爱,并不是物质上的给予。
一位年轻教师讲述了自己教学生涯中遇到的这样一个学生:
有一次她给学生批改周记,里面有一篇,让她印象深刻。
这个学生在周记里写道自己做小本生意的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地奔波,却从不抱怨生活的辛苦。
他们在外面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遭受不公平待遇或是被人瞧不起,但在家里,在那个晚饭的餐桌上,他们永远都乐呵呵地分享高兴的事情。
这个学生说读高中好辛苦,每天做不完的测试题,每一次摸底考都是一种折磨,压力大到失眠掉头发。
“可每次看到饭桌上开开心心的爸妈,就觉得没什么过不去的。”
她在周记的最后写说,“谁的人生不会苦一阵子呢,谁不是一边流着泪,一边学坚强,爸爸妈妈也一直在坚持啊。”
年轻教师想起这个学生,瘦瘦小小,学习很好,不爱说话,却总是神采奕奕的样子。
一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父母的模仿,学他们吃东西、走路的样子,学他们说话的方式,学他们开心、生气、哭和笑。
铺就了孩子成长之路的,是知识、见识、教育、资源和人脉,更是父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影响。父母的品德和品格,会成为孩子德行的一部分,慢慢地渗透他们的一生。
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课,最好的教育,是我最终成为了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 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