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失控的“咆哮爸妈”,是娃的“噩梦”,不要做情绪的奴役

文 / 孕育岛
2019-05-10 18:27

“本文由孕育岛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妈妈在厨房做饭,本来要准备一家三口的饭就不容易,孩子还在一旁调皮捣蛋,骑着新买的小车往妈妈身上撞。第一次妈妈还会提醒孩子“妈妈在做饭,你不要来厨房,就在客厅那边玩。”孩子听到妈妈的话,骑着小车出去。

没过多久,孩子骑车加速进入厨房,这次又撞上了米桶。此时妈妈正在和回锅肉做斗争,怎么炒味道都不对,心情已经非常不好,看到不听话的孩子,直接吼一句:“你欠教训是不是?赶紧给我出去”。孩子正愉快地恶作剧,听到妈妈的怒吼,吓得不敢说话。妈妈看到孩子的表情,才反应过来自己又吼孩子了,虽然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脾气。

很多家长都有同样的苦恼,明明可以用更温和的方式教育孩子,却总在理智之前,把骂人的话说出口。其实妈妈心里是爱孩子的,吼骂不代表讨厌、否定。平时关心孩子的时间肯定多过教训的时间,比如时常想着孩子熬夜学习,压力会不会大;突然下雨,孩子有没有带伞;孩子爱吃肉,要想办法让他多吃蔬菜才行。

​01对孩子而言:一句吼叫,抵过千句好言

但“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吼叫的威力要比多少句夸赞都大,容易在孩子心中形成阴影。妈妈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围着孩子转,有时候却因为一句吼骂就被孩子贴上了“坏妈妈”的标签这未免有些挫败。妈妈知道吼孩子不应该,没生气的时候总想,下次一定要控制住,学着当“微笑妈妈”。可真到事情发生时,还是会重复以前的习惯。


​02明知会伤害孩子,为何还是做了经常失控的“咆哮爸妈”?

一.两大情绪低落点

其实,这和父母一天中的情绪变化有关。美国有对夫妻,丈夫鲁弗斯·格里斯科姆和妻子阿利萨·沃尔克曼,他们在育儿中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大人每天会面临两个情绪低落点,第一个是早上起床时,第二个是下班回家时。

这两个情绪低落点不难理解,对于要照顾孩子的大人来说,早上是最忙碌的一段时间。不仅要准备早饭,送孩子上学,还要赶着上班。公司一大堆活等着做,家里的孩子还不省心,看到磨磨唧唧、不愿意上学的孩子,父母实在很难压住脾气。等到晚上下班时,在公司忙碌了一天,早已身心疲惫,只想躺在床上,刷会手机睡会觉。可有孩子就不可能休息,晚上还要辅导孩子写作业。孩子却一心想着玩,饭不好好吃,作业也不专心做,父母只能花力气吼,才能让孩子安静下来,可这时候气氛又不对了,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会害怕。

.大脑的下意识反应

哪有父母真正想“伤害”孩子,只不过父母也是人,有情绪也有弱点。英国心理学家Linda Kaye曾经研究过图像和文字与大脑的关系。她发现:当大脑接收到场景图像信息时,会直接跳过思考的过程,启动情感处理机制。而大脑感知到文字时,不会立刻做判断,会在脑中先思考,才有行动。

人目睹某个场景的发生,大脑受到刺激,反应相对比较大。由此可知,父母对孩子“吼”的时候,常常是看到孩子犯错后的下意识反应。父母的大脑处理这类场景图像时,会做出应激反应。比如孩子因为顽皮,打翻了妈妈刚做好的蛋糕,在妈妈还没发现之前,孩子将这件事写在小纸条上。妈妈看到信上的内容,知道了孩子打翻蛋糕的事,但经过一番思考后,心里的不满已经消去了一大半,甚至还会觉得孩子能够用于承担错误,值得表扬。

如果孩子打翻蛋糕时,妈妈刚好看到了这一幕,想象一下妈妈的心理状态。先是惊讶,转而愤怒,会想:“这是我花了好长时间做的蛋糕,这孩子一下就给我撞坏了,真是找骂。”孩子此时也惊慌,不能及时做出反应没想到妈妈的吼骂声就来了:“叫你不要这么冒冒失失,你真是讨骂,以后都别想我给你买零食了。”先看到文字和先看到图像,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妈妈大脑看到场景图像,触发了情绪应急机制,所以,才会开始吼骂孩子。


​03.父母常情绪失控,是娃的“噩梦”

最怕的是,父母习惯吼孩子后,既感知不到孩子受伤的心理状况,也意识不到这种行为的危害不管在家里还是外面,只要对孩子不满意,就用吼来制止孩子的行为。孩子在大太阳底下跑,妈妈看到觉得不解,就扯着嗓子喊:“你还不回来,这么大太阳,赶紧去屋里待着”。孩子只想和朋友一起玩,可妈妈就怕自己晒着。父母脾气不好,孩子又不听话,想要孩子安静下来,吼好像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这种作用并不长久,孩子可能会屈服,变得内向自卑;也可能会叛逆,变得不听管教。无法控制住自我情绪的“咆哮爸妈”,对他们而言更像颗炸弹,而失去了家长该有的权威和信服力。也许孩子短时间内确实表面乖巧了,但心中撕裂开的口子却再也难以缝上,这成了他的“噩梦”。

​​04父母这样做,才不会被怀情绪奴役

.让孩子和家人监督

一般家庭中,情绪变化比较大的都是妈妈,毕竟家里家外忙活,精神上难免有压力。有人说,教育孩子,就需要“红白脸对唱”,妈妈无疑是唱红脸的那个。对世界认知尚且不全的孩子,也许根本不懂妈妈吼骂背后的道理,只会下意识地抗拒。遇到脾气不好,爱吼骂的妈妈,就算平时受到再多照顾,也很难喜欢起来。妈妈知道家人不喜欢自己,想要改变吼骂的行为,可以让孩子和家人监督自己。


如果胡乱生气而把坏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妈妈可以主动接受教训。对于丈夫的批评也好,儿子的批评也罢,都虚心听教,像孩子承认错误那样,保证下次不会再犯。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人最大的尊重。孩子和大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生活,才能够拥有同理心,互相理解和宽容。

.每日自省

父母养育孩子,是个双向的过程。父母要教好孩子,就需要从孩子的反应中,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不要以为只要以大人的威严吼,就可以让孩子听话,这是不明智的做法。

实际上,如果父母习惯吼孩子,就要开始自省,制止继续这种行为。一时半会改不过来脾气,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看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可以有一个情绪缓冲,不至于直接吼骂孩子。

.吼骂父母学会“中断”

不让吼骂的话说出口,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控,对脾气不好的人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正是因为不简单,才要用于去尝试、突破。有位妈妈在生孩子前脾气就不太好,那时常找丈夫发脾气,好在丈夫大度,会忍让她。可教育孩子时,这位妈妈还是管不住脾气,稍不顺心就吼孩子。孩子内心比较脆弱,一听到妈妈吼骂就会大哭,很多时候夫妻俩都束手无策。

妈妈觉得再这样下去,吼骂的威力也不比家庭暴力小。后来她开始有意识控制脾气,碰到孩子不听话,首先深呼吸,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分析事情的原因经过。而后耐心跟孩子聊天讲道理,让孩子也认识到自己犯了错。孩子变乖后,她的心情也越来越好,看待世界都变得积极很多。


爱吼骂孩子的父母,教养不出温柔的孩子。想要让孩子听话,就要多陪伴孩子,用爱、善良感化孩子。教育孩子不容易,需要父母费尽大半生的心思;教育孩子也容易,只要真诚地对待孩子,孩子就能成为理想中的模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