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总不集中?运用“超聚焦模式”,轻松管理“注意力”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今天微信上有一个许久不见的老友联系我了,他告诉我说他现在正在一家教育机构任职,不过最近却很烦恼。
他说自己本来是教高年级的孩子,但最近因为低年级的几个老师辞职了,所以他就被调遣下来低年级帮忙了。虽然低年级的小朋友是比高年级的可爱多了,不过也增添了他更多的烦恼。
因为小朋友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他的课经常上着画风就突变了了。
老师:"宇涵,你来念一下这段话。"
宇涵:"好的,老师。雨停了,天晴了,小动物们都从森林里出来了。松鼠爬到一颗树上找到了松子。我们家也有小松鼠哎。"
林星:"你们家的是模型,老师说的是真的松鼠,不过上次去你们家你妈妈做的点心好好吃,叫什么来着?"
宇涵:"雪媚娘,那是我姐姐做的啊,这个星期五我姐姐又要回家了,你想吃的话也可以来啊。"
林星:"真的吗?好啊好啊。"
其他小朋友也叽叽喳喳的询问到可不可以去蹭吃的。
这时在旁边被忽略成透明人的我朋友弱弱的说了句,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在上课吗?然后一直没有人理他。
其实小朋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还小,没有办法集中长时间的注意力在一件事上。不过我朋友的教育机构是按照他们的教学效果调整薪资的。他已经尝试了许多办法都没有办法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听完一整节课。在烦恼之时他突然想起我是一名育婴师,应该比他更了解孩子,所以就想着来咨询我一下。

孩子们为什么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呢?
- 情绪不安稳
有些小朋友比起课堂更熟悉家里,所以在课堂里的情绪波动要比在家里的强,这个时候她们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因为她们的精神一直保持在一种比较低迷的状态。除了对周围的陌生环境产生不安外,睡眠不足的他们也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的,这个时候父母以及老师就可以安抚一下幼童的情绪,了解她的需求,帮助他把情绪稳定下来。
- 教育内容过于深奥或过于浅显
如果老师教的内容太过于深奥的话,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目前的小脑袋是无法理解老师在讲什么的,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其它事情上。
但是如果老师讲的内容又太过浅显的话,小孩子们就会失去新鲜感,从而缺少求知的欲望,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她们更加感兴趣的事物上。

- 教育方式
三岁以下的小朋友,本身就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上,不过如果他上学了但是还是无法在一件事情上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一段时间的话,那就是家长及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对了。
尼莫妈妈建议,家长或者老师可以运用"超聚焦模式"来让孩子们轻松管理"注意力"。
什么是“超聚焦模式”
超聚焦模式就是指你自己摒弃其他杂念,把所有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这个模式操作起来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那么我们要如何开启“超聚焦模式”,管理“注意力”呢?
- 第一步,我们要选择一件很值得我们进行聚焦的事情。
比如,如果你是学生的话,那你就可以选择一科自己需要学习的科目。如果你的能量是百分之一百的话,在聚焦的时候要开启自己百分之八十的能量。
至于为什么不能把全部能量用完呢?是因为我们需要要让自己的脑子在学习的时候保持一点点喘息的空间,避免出现认知负荷导致注意力崩坏。
也就是不能让大脑承受所不能承受之重。那我们为什么也不可以只开启百分之五十的能量呢?因为这样我们会剩下过多的能量余额,让我们的思维产生其他分支导致注意力分散。

- 第二步,尽可能清理使人分心的东西
在进入超聚焦模式之前,我们可以先把自己桌子整理整齐。
把无关于工作的东西清理出去,然后把手机调为静音,只允许重要的人发消息给你的时候发出声音。
在处理掉外部干扰之后,我们可以进行冥想把自己心里的杂念清除掉,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分神去弄其他的事情。
- 最后,适时给予自己精神集中的奖励。
虽然我们在大脑超级集中的时候办事效率会异常的好,但是高效率的使用大脑会促使大脑的能量消化过快,所以我们需要在让大脑运行一段时间后让它休息一下。
我们可以在自己感到疲惫的时候休息五分钟,这五分钟我们可以去做一些放松神经的事。
比如孩子在学习久了之后,我们可以建议孩子跟自己的朋友打闹玩耍。适当的休息总是能使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下一件事情上。我们只有让自己的大脑休息好了,它才能一直保持在最佳运行状态。

由于这个模式只是看起来容易,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开启这个模式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
而且在刚使用这个模式的时候,你会发现小孩子的做事速度不增反降,其实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的做事质量就会提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发现""超聚焦
模式是一个简单但很有用的模式,如果在课堂上长时间坚持实行的话,小孩子们就能轻松的管理注意力。

我是奶果妈妈育婴师,也是4岁孩子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