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为什么有始无终,不是孩子没耐性,而是父母在实力坑娃

场景一:
妈妈对乐乐说:“乐乐,你可以随意整理自己的房间,想把什么东西放在哪个位置,由你来决定!”
乐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床头柜从他的房间里推了出来,“妈妈,我不需要这个床头柜!”
“不,乐乐,这个床头柜的用处很大,你可以把你戴过的眼镜、脱下的衣服,还有读过的书放到上面!”妈妈觉得乐乐的行为不可思议,床头柜怎么会没有用处呢。
“但是,我真的不需要它!”乐乐坚决地说。
妈妈瞪大了眼睛:“你确定你不需要吗?再想想,它真的很有用!我们再把它搬进去吧!”妈妈边说边把床头柜搬进了乐乐的房间。
“妈妈,你说过我可以自己做决定的!”乐乐对妈妈的言行很不满。
“孩子,听话,你真的需要它。”妈妈的话听上去不容质疑。
乐乐无奈地耸了耸肩:“你总是这样!我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

场景二:
阳阳不止一次地表示想要拥有一只自己的狗狗,但是爸爸妈妈太忙了,一直都没有同意。
后来,阳阳说,只要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狗狗,他一定会负责喂狗、遛狗,帮助狗狗清理、洗澡,不用爸爸妈妈花费太多时间。
于是,爸爸妈妈同意了,给他买回来一只狗狗。但是,阳阳刚开始还能做到尽职尽责,过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开始懈怠了,他觉得照顾狗狗太麻烦了,占用了他玩耍的时间。他常常会假装忘记喂狗、遛狗,常常需要爸爸妈妈的提醒,甚至代劳。
最后,妈妈说,如果他再不用心照顾狗狗,只能把狗狗送人。
阳阳担心妈妈真的把狗狗送人,坚持照顾了几天,但很快他又故伎重演,妈妈没有办法只得承担了照顾狗狗的责任。

场景三:
欢欢的英语成绩太差了,老师建议欢欢的妈妈每天早晨督促欢欢进行一个小时的听音训练。
起初,欢欢还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坚持听音,但是过了一周时间,欢欢就觉得厌烦了,“妈妈,我为什么要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情,听音到底有什么用!我又不去国外生活!我不想再听了!”
“你的英语成绩那么差,你还有理了,你再不听,学也不用上了!”妈妈想起欢欢的英语成绩就来气。
欢欢被击怒了,随手拿起桌上的英语书扔了出去:“让英语见鬼去吧!打死我都不会再听了!”
“你必须得听,不听就别吃早餐!”妈妈恼羞成怒。
“不吃就不吃!”欢欢气愤地跑开了。
“这孩子怎么这样,真拿你没办法!我还不管你了!”
最后,妈妈气得上气不接下气,不得不放弃了每日的听音计划。

以上的3个场景相信许多父母都并不觉得陌生,类似的场景正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上演。
我们常常会有一个好的初衷,但是到最后却往往背道而驰,把事情推向了另一个反面。
究其原因,并不是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而是我们言行与态度前后不一致,最终导致产生了不好的后果。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的内心缺乏安全感。
- 剥夺了孩子思考与学习的机会。
在第一个场景中,妈妈既然已经说要让乐乐自己整理房间,就应该遵守信用,让乐乐自己做主,而不能横加干涉,强迫乐乐听她的。
孩子应该学会如何做选择,作为父母应该完全退后,给孩子这个机会与自由,哪怕孩子的选择是错的,他也会从中有所收获。
乐乐没有机会自己决定床头柜到底该不该放在卧室里,他只会觉得失望与丧气。
如果妈妈让他自己做决定,也许他很快就能发现床头柜的用处,并且需要忍受没有床头柜的苦恼。等到下次整理房间的时候,他就会认真地思考,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东西是没用的,而不会再草率、任性地丢弃。
而如果妈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除了抱怨,别无所得,无法从某件事中得到领悟与成长。

- 替孩子承担了责任。
第二个场景中的妈妈无奈地替阳阳承担了照顾狗狗的责任,而阳阳却坐享其成、逍遥自在,这种结果已经违背了最初的约定。
妈妈的行为让阳阳产生了迷惑,让阳阳觉得如果有哪些事情是自己不想做的,总会有人替他来承担,而他可以轻易地逃掉那些本来应该由他来承担的责任。
对于幼小的孩子的来说,命令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但是,妈妈可以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来友好地讨论这件事,可以问孩子:“你总是忘记照顾狗狗,我们来一起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记得这件事!”并且清楚地表明,自己不会替他承担照顾狗狗的责任。
然后,再问孩子:“你忘记照顾狗狗的行为,可以允许发生几次?”并且由孩子来说一个具体的次数。
最后,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超过这个次数,就把狗狗送人。以此来帮助孩子坚持做事,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
与此同时,如果孩子没有履行责任,妈妈可以按照约定来执行。

- 不尊重孩子,也不尊重自己。
第三个场景中的欢欢知道怎么做可以让妈妈生气,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妈妈按照老师的建议,对孩子提出了要求,却没有坚持执行。妈妈知道听音对孩子的成绩很有帮助,希望欢欢能够坚持下去,但她的做法既没有尊重孩子,也没有尊重自己。
欢欢对学习没有清晰的概念,找不到学习英语的意义,妈妈没有和欢欢耐心地沟通,也没有给他讲听音的意义,而只是在专横地命令欢欢,彼此已经陷入了权利之争。
妈妈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提升英语成绩,那么就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做到坚持,强制与命令只会让孩子感觉到不被尊重,产生逆反心理,而妈妈自己也只会陷入被动。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写道:
保持连续一致是规律的一部分,有助于建立健康界限,健康界限让孩子产生安全感。
如果我们对待孩子随心所欲,虽然提出要求或者训练孩子,却没有期待这些要求和训练会有效,那么只会让孩子迷惑。
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前后一致、言行一致,孩子会感受到清晰、稳定和安全,他们也因此能够学会尊重客观,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您好!我是百合妈妈,80后职场宝妈,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热爱读书、码字,喜欢运动、旅行。我的生活理念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智慧宝妈”。每日与您分享我在育儿路上收获的感动与成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转发!您有什么育儿的心得与体会,也欢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