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对着玩具说话”?孩子处“泛灵期”,这样教育事半功倍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最近小莉的妈妈跟我说他们家小女儿总是跟她的玩具说话。
她在玩的时候经常自言自语的跟她的玩偶对话,比如跟她的玩偶说"你冷了是吗?""你是不是想要吃饭"之类的话语,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孩子是模仿着动画里的某个场景在玩。
不过最近越来越频繁了,他们就觉得可能是她的姐姐最近去寄宿学校了,孩子自己一个人太孤独了,缺个伙伴。于是他们就邀请自己的朋友的孩子经常过来跟自己家的玩,但是孩子在朋友的陪伴之后还是经常跟玩偶之类的东西说话,所以他们觉得有点担心。
有老人跟他们说孩子们能看到一些大人看不到的东西,可能是被什么脏东西缠上了,他们觉得有些担忧,所以想来问一下我这是不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我跟他们说这是孩子小时候会经历的一个时期,他们有一段时间会拥有泛灵心理长大之后这种心理就会逐渐地消失。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泛灵心理吗?

什么是泛灵心理?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年龄阶段在三至四岁之间的孩子们普遍都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也就是泛灵心理。
拥有这种泛灵心理的人认为世间所有事物都有生命,他们跟人一样都会产生的不同情绪,每个东西都拥有生命以及他们拥有自己的情感。
为什么幼童会产生这种泛灵心理呢?
孩子们为什么会有泛灵心理?
1. 思想不够成熟
孩子们小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并不如大人们的一般清晰,思想也不够成熟,对于世界上的事物都会用一种很单纯的眼光看待。
她们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生命,跟我们一样富有感情的,跟人一样是有五官感觉的。
他们在对待时间万物的时候就会跟对待另一个人一样。不过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他们就能够清楚的分辨什么是有生命的什么是没有生命的,就会逐渐地失去泛灵心理。

2. 外部环境的影响
现在很多的动画片都会赋予许多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东西以生命,让他们拥有情感与感觉。就像是托马斯,他会说话,有表情,带孩子去搭火车的时候他们就会误以为火车会跟他们说话,一直说个不停。
孩子们又因为没有明确分辨的能力,在这种环境的长期熏陶下,他们就会觉得身边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就会产生这种泛灵心理。
3. 孤独感导致的
现在很多孩子都没有童年玩伴,所以生活得很孤独。
他们极其渴望拥有朋友,所以会自己把玩具幻想成为一个"假想朋友",赋予她生命与思想。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她的朋友会变得越来越多,他们对于假想朋友的需求就会渐渐的减少,在日复一日中就会逐渐地对自己的"假想朋友"失去兴趣。
"泛灵心理"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泛灵心理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阶段,但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孩子们来说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 积极影响
1 提高孩子们对于外部事物的认知能力。
孩子们小时候总是有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我们刚开始还会很耐心的解释给他们听,但是当他们问的太多干扰到我们的工作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十分的厌烦,又因为解释之后孩子们听不懂,所以就会很敷衍的回答他们。
如果我们在孩子积极的提问题的时候敷衍的回答不仅会挫伤孩子们的好奇心,也会减少孩子们的提问次数。
当孩子们提问的问题我们难以用专业的名词跟他解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泛灵心理,把东西拟人化,孩子们就会更容易地理解知识,也会更愿意向你提出自己所无法理解的事情。

2 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孩子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只是出于自己的情感,他们本身是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性质的。
我们就可以利用泛读心理来让孩子们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我们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看待问题,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意思,让孩子们知道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自己喜爱的假想朋友的话,他自己会不会特别的伤心。
我们经常这样子教育孩子的话就能够有效的加强孩子们对于其他人的同情心,增强他们在人际交往上的能力。
- 消极影响
1.难分清现实和梦境
拥有泛灵心理的孩子们是很难分清现实与梦境的,他们会把这两者混合在一起,会相信假象的事情真实生活中是确切存在的。
当我们用恐怖的事情来吓唬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这些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会十分的害怕遇到这些恐怖事件。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挑选那些没有恐怖情节的故事,不能一味的只想起到震慑作用而不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2.孩子们会推卸责任
孩子们一遇到挫折,我们就把过错推给了身边无辜的东西。虽然这看起来确实是一
个安抚孩子情绪的好办法,但是如果我们经常这个样子的话,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总是把过错推给别人,而不是勇于承担自己犯下的错误。
正确利用"泛灵心理",教育可"事半功倍"
1. 赋予事物以生命
我们可以给被孩子们伤害到的东西赋予生命,然后以此来教育孩子们,也就是所谓的换位思考。
比如孩子乱丢垃圾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你说,垃圾它也要回自己家的。你没有把它扔进垃圾桶里,它就要孤零零的躺在这里了,如果你一个晚上都呆在外面没有回家的话你会不会伤心呢。
这样我们就能在潜移默化的教给孩子们一些良好的习惯,他们也会很容易的接收到我们想要传递给他的思想。
不过我们要记得这个不能用在教孩子们推卸责任上。当孩子们玩耍时没有注意撞到椅子的时候,我们不能说椅子坏,是它撞到了孩子
,这样子的话孩子以后如果在打闹的过程中撞到了其他人,他就会说是别人的错,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2. 把玩具拟人化帮助教育
孩子们一旦赋予东西生命的话,他们就会愿意去模仿玩具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们不愿意吃蔬菜的话,我们就可以让她跟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一起吃饭,然后假装喂给她的玩具吃饭,这样孩子们就会模仿自己心爱的玩具的行为。所以如果孩子们不愿意做一件事情的话,我们也可以用玩具来激励他,让他激起斗志。
只要我们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赋予生命,就能激起孩子们的同情心,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听从我们的话语,因为小孩子的世界是很单纯的,他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运用泛灵心理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变得事半功倍的。

我是尼莫妈妈日记,也是4岁孩子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