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不能纵容孩子做5件事,越大越难纠正,现在看还来得及
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从小开始的,但是,现在的爸爸妈妈都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条件,满足孩子所有要求,觉得“只要孩子快乐就好。”
虽然,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这份爱中不仅要包含理智与宽存,更应松紧有度,要为儿女们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使他们的行为有章可循。要学会忍受一时的不舒服、烦心事,甚至忍受必要的痛苦。
如果孩子有以下几种行为,一定要制止,绝不能手软。

1、乱动、乱拿别人的东西
很多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由于小孩子“喜欢那个玩具”或者“我没有这个东西”,又或者“我也想有一个这个东西”......孩子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就不自觉地想要去拿别人的东西,而不是因为偷窃。
要跟小孩子讲道理,告诉他,“要是你把丁丁的玩具拿走,他想玩的时候就找不到了,这个时候他会非常难过,同样的,要是你的玩具找不到了,你会不会难过呀?”
最重要的,爸爸妈妈要做好榜样的工作,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教育孩子物品的所有权,什么东西属于谁,这些道理要告知孩子,如果喜欢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千万不能随便拿。

2、不尊重老人
小时候不教会孩子尊重,纵容他们对长辈毫无敬畏之心,长大就不要反过来责怪孩子自私。
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家长对于他的这种不礼貌的行为是非常反感抗拒的。事后,家长还应该对孩子刚才的行为做“思想工作”,帮助孩子一起冷静分析他言行的错误,同时也要教给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因此,家长在与老人相处时,要体贴入微、彬彬有礼,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
还可以利用有关节日,让孩子表达对老人的爱。可以借助老人生日、重阳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让孩子送老人礼物。

3、得不到就耍赖威胁、发脾气
有的孩子想吃冰淇淋,但是家长不允许,就开始发脾气,和家长吵闹;的确,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小毛病,自己得不到或者不愿做的事情,只要哭闹一下,往往就能如愿以偿。
所以,很多孩子经常会以这样的方式去要挟家长,令家长妥协。只会用“哭闹”来要挟父母的孩子,将来也只会成为长不大的“巨婴”。
当孩子哭闹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表达“共情”,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并不代表父母的妥协和认可,而是对孩子情绪的认同和保护。作为父母,不要因孩子的哭闹而发脾气。保持冷静、平和的态度,让孩子明白:“事情是可以商量的,你可以哭闹,但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4、过度沉迷电子产品
孩子一旦放假在家,家长们烦恼于孩子不加节制地上网,对孩子玩游戏“上瘾”表示深深地担忧。也有人指出,孩子玩游戏上瘾与家庭教育脱不了关系。
其实究其根源,问题还是出在爸爸妈妈这边。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具备了模仿的能力,而他们的模仿对象主要就是爸爸妈妈,仔细想想孩子第一次接触手机,是不是通过大人的行为示范,甚至是主动引导。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首先要从要求自己开始,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行为都可能影响到孩子。做自己的榜样,便是做孩子的榜样,这就是我们米来未来所提倡的“大小共学,父母先学”。

5、野蛮粗俗、没有礼貌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镜子,不懂礼貌的孩子背后,站着的是一个没家教的家庭。
当父母说:“孩子可不都是这样,不能怪他们。”“孩子还这么小,还不懂事呢。”“别和孩子一般见识。”
孩子就会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有一个自我建设:我还小,所以不懂礼貌也没错。即使错了,也没什么,妈妈都说了,大人都不会和我们孩子一般见识。
为人父母,需要的是一点自我反省的能力,因为别人不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礼貌。你的一次次纵容,终将变成孩子前行路上的大坑。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等到社会来教育他们的时候,就不会这么舒服了。

我们做父母的一定都希望孩子,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都喜欢,有一群玩得好的朋友,长大有出息。很简单!从现在开始,坚决不纵容孩子做上述5件事,轻松教出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