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翻一袋盐”到“打死同伴”:孩子需要的不是管教而是这件事

一件小事
上周末傍晚,暖姥姥在家做饭,盐不够了。
暖暖毛遂自荐要帮姥姥去买盐,我刚好要下去取快递,就叫上暖暖一起去。
超市里,暖暖跑到货架旁挑了一会儿,拿起一包盐准备去排队,我却突然发现地上有散落的盐的颗粒,再去货架一看,堆放盐的地方有一包盐被划开了一个小口子,我觉得有点奇怪,转身就问暖暖,这包盐漏了,你发现了吗?
暖暖见我看到了,惊慌失措地拉着我往外走,嘴里还说着:妈妈,快走快走。
敏感如我,立即知道暖暖的慌乱是怎么回事。
于是我蹲下身,悄悄在她耳边问:这包盐漏了,是你不小心弄的吗?
暖暖低下头,小小声地说:我刚才拿起这包盐,不小心滑到货架的边上,被划开了一个小口……妈妈你别跟旁边的阿姨说啊!
我伸手把那包漏了的盐拿到手里,跟暖暖说:我们不小心把它弄漏了,就要主动承担这个后果,不是要把它偷偷藏起来。万一很长时间之后被别人买到了,变质了,别人吃了是不是会生病?
暖暖立刻说,那我们买下来吧,这是我不小心弄坏的。
回家后,暖暖主动跟姥姥说:姥姥,我不小心把盐袋弄破了,我们把它买下来了。
姥姥说:那就好。

或许有妈妈会说了,这其实算是一件小事,不足以上纲上线,非要谈什么责任心。
那我给大家讲一件“大事”。
一件大事
7月13日,永宁警方通报,6岁女童李某某走失。各方展开找寻工作之后,于7月14日下午在女童居住的村子废弃的土房内发现尸体。
而凶手,经警方现场勘查和法医鉴定,是女童12岁的亲戚苏某。
案件还原后才发现,原来李某和苏某在玩耍的时候,李某不小心从木架上跌到地上导致头部着地昏迷,苏某害怕妹妹醒过来去跟家长告状,于是找了一块木板连续击打李某的头部,直到李某死亡。

那段时间我正在意大利出差,看到这个新闻,心里特别难过。
姐妹俩是从小玩到大的亲戚,仅仅是因为怕大人责备,亲手结束了妹妹的生命,这种做法伤害了两家的关系,妹妹的生命无可挽回,姐姐的生命轨迹也将受到深远的影响。
十二岁的孩子,应该不会不知道“生和死”的意义。但仅仅是想逃避责罚,那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当可怕的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大人都会本能地做出趋利避害的反应,别说一个孩子了。
可是我想强调的是,一种表面做法的背后,背后一定有着它独特的原因。
我可以理解她的反应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妹妹跌倒后晕过去,因为想避免斥责而做出逃避的反应。
但在一个生命处于危难的关头,和一顿责罚比起来,孰重孰轻?这就关系到孩子长期以来跟家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信任联结。
发生了意外不敢跟家人说,我在之前的文章《十五岁少女宫外孕》中也说过了。
孩子总会第一时间向最信任的家人,坦露自己的过失或者错误,哪怕这件事情不是孩子的错。
孩子等待的第一件事,永远是父母的信任和爱,而不是他们表现出的愤怒,斥责甚至嘲讽。
信任就如同一张纸,被风刮碎,即使粘起来,也依然有裂痕,无法复原如初了。
再回到这位十二岁的姐姐身上,因为对父母不再信任,而害怕责罚到放弃对方的生命,间接造成了无力承担责任的后果。
小到一包盐,大到一个生命。
美国著名布道家德怀特·莱曼·穆迪说:
暗处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和家教。
深以为然。
责任是什么?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是美国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杰恩·梅杰写的《双向养育》。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责任感意味着对特定环境中的需求做出合理应对的能力。”
其实,人都是会趋利避害的。遇到要承担的事情,第一个反应往往最真实,是动物性的表现。比如暖暖,不小心弄破了盐袋,下意识地会想到:旁边的阿姨会说我。如果这时候我拉着她走了,她会默认这种处事方式是没有问题的。
比如这个12岁的孩子,妹妹受伤了,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她会去大人面前告状。如果能迅速地跑去向大人求助,或许也能避免这一出悲剧了。
孩子的任何品质,都是由小见大,尤其是责任心。
在《双向养育》这本书里,杰恩·梅杰提出了一个公式:
责任 = 思考 + 爱 + 信心( R=TLC)
1
思考(Thinking)
思考指一个人利用理智有逻辑地处理信息、分析形势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如果我们具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就可以客观冷静的分析现实身处的环境,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认知来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反应。
虽然这是自然天生的一种反应,其实更多的来自后天孩子的被引领和教养。
就对孩子的影响力而言,父母的言传身教远远大于老师和同学。
我们每天衣食住行的点滴表现,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面对任何事件的处理方式,尤其是突发事件,是坦诚接受还是快速逃离。
当父母向孩子展示了逻辑性的思维,孩子们就会关注、学习、吸收并不断模仿这种行为模式。
2
爱(Love)
爱是指与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说的简单一点,爱更多的是接纳自己和对方。比如尊重和共情,比如重视对别人有利的事。
爱自己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的接受和认同,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慢慢学会表达内心真正的感受。
比如暖暖,她当时跟我说:快走快走,别让阿姨发现了。
其实我知道,她试图保护自己和我。但她还是个孩子,不清楚自己是否可以承担即将要面对的“惩罚”。
所以我们需要第三个要素:信心。
3
信心(Confidence)
在这里,信心意味着采取行动、争取权利和独立决策的勇气。这意味着依靠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
如果只有思考和爱心,不能保证一个人的责任心,我们需要有勇气为自己的认知而奋斗和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切,并付诸行动。
12岁的姐姐,难道不知道妹妹受伤晕倒之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向大人求救吗?但她没有这个信心和勇气。
可能她曾这样做,但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比如劈头盖脸的责骂。
于是,她不再有信心去再次面对即将到来的“责罚”,只能做出最残忍的事情。

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大”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我记得非常清楚。
可能那时候的我才刚刚五六岁的样子,有一天我从爸爸的书橱里翻出一本大部头的书《现代汉语词典》,那个时候这种工具书非常难买。我翻出来之后,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觉得非常神奇,于是一直不停翻来翻去,试图去指认能读出来的字。但不知怎的,鬼使神差地拿起剪刀把里面的纸张剪破了。
看着这几个破洞,我没有办法去弥补,心里真的很害怕。我想了一个主意,如果说不是我干的,就应该没事了。
妈妈下班回来之后,发现我把书剪坏了,责问我为什么这样做,我矢口否认:这不是我弄的。是本来就这样的。
结果可想而知,妈妈非常严厉地责备了我。我后来一边哭,一边跟她承认说,是不小心弄破的。妈妈后来说的话,我一直记得。
她说:你不小心剪破了书,这本来没有什么严重的,我生气的是因为你不愿意去承认你做错的事,不想承担这个责任。你永远都不要因为想要逃避责任而说谎话。

当我们说养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是期望孩子长成什么样子呢?
看着眼前每天都在长大的孩子,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是代表他们“真正长大了”?
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成年人,需要十八年。而让孩子成长为真正有责任感的人,则需要更长时间。那些所谓的“巨婴”“妈宝男”,没有独立人格去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的人,很多人无论年岁多大,都依然只是个“孩子”。
而这份责任感一定是在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相对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的“思考力”之下,独立思考,因为家人对自己的包容,信任和爱,对自己和对方的认同以及拥有勇于面对任何事件的信心和勇气,当他们能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所带来的的结果完全承担起责任的时候,他们才真的长大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