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孩子的坏习惯,这样做比你唠叨一万句都管用

文 / 喵姐早教说
2019-08-19 14:17

经常听许多家长说孩子就是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好的时候特别好,但调皮捣蛋起来可招架不住。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调皮捣蛋,需要父母纠正的行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孩子太小,心里其实没有太多道德观念,你纠正他的一些不良习惯,他真的不太能明白。

家长不要企图用语言唠叨,恐吓他们。因为这种方法对改变孩子没有一点儿帮助。最好的做法是,闭上嘴,行动起来。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你的尊重,也能明确自己究竟该怎么做。

那如何才能做到用行动而不是语言去改变孩子呢?这里有3点需要注意。

1.父母要停止指责

小明有一个让他妈特别的头疼的问题,就是吃东西前不爱洗手。

每次从外面疯够了一进家门,不换鞋,不洗手,抓起洗好的大苹果就开始咔咔啃。小明妈特别受不了,一次次地喊,小明,洗了手再吃。

可是小明根本不理她,于是小明妈的火儿腾地一下就上来了,怒吼孩子,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

吃东西前要洗手!你到底知道不知道啊!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句话被无数家长呐喊过。但是,这句话除了能宣泄家长的怒气,没有任何其他卵用。

你跟孩子说这句话的次数越多,就意味着你每一次告知行为都没有达到效果。

所谓告知,就是不允许孩子做某个行为,家长除了口头告知,不做任何其他行动,孩子就不会把你的话当回事。

如果你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就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你可以跟孩子说,如果你不洗手,我会先拿走苹果。等你洗好手,再来吃苹果。

下一次,孩子还是不肯洗手的时候,不需要说话,直接把苹果拿开。

陈述规则,按照规则去做,而不去指责孩子。这样做,家长不会被气爆炸。孩子也会了解,脏兮兮的手是不会得到苹果的。

2.有时候需要少讲道理

小明玩沙子的时候总喜欢扬沙子,有一次差点扬到旁边小朋友的眼睛里。小明妈把小明叫出来说,扬沙子有危险,不管是进了你的眼睛还是别的小朋友的眼睛,你们都会不好受。

小明站在妈妈面前不吭声,妈妈继续大道理:

你明白乱扬沙子有危险对不对?我知道你其实并不想这样做,对吗?你要是用沙子伤了别人的眼睛,我们还得赔钱,给人家看病。你也不希望这样是不是。

小明看了看妈妈,还是什么也没说。妈妈又说,你还想不想玩沙子?小明终于开口说:想。妈妈说,那你不许扬沙子了知道吗?小明答应了就继续跑去玩沙子了。

但是,没过多一会儿,小明又开始继续扬沙子。

妈妈不得不再把他叫过来,又是一通长篇大论。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本着和孩子讲道理的理念。

觉得自己不应该惩罚或者镇压孩子。所以她一说再说,而没有做出任何行动。

很多家长都会无休止地说教。他们一方面抱怨孩子,根本不听我的话,一方面又会说更多的话强迫孩子听。

像案例里的小明,妈妈说了一大堆可是他都不吭声。这说明他压根就觉得妈妈的大道理太无聊。

一般来说,在大人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孩子不愿意倾听。因为这个时候你跟他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他们表现出听话,只不过是想快点脱身。

所以,家长的大道理还是趁早收起来。当孩子乱扬沙子,大人就要直接行动,带孩子离开沙池。告诉孩子,我很遗憾,你不愿意遵守玩沙子的规则,等你愿意遵守规则之后我们再来。

3.不要吓唬恐吓孩子

小明一到睡觉时间就折腾。他穿着一条特别长的家居裤,一会儿喝水,一会儿看书,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看动画片。总之,就是不想上床去睡觉。

妈妈觉得他穿着这么长的裤子跑来跑去挺不安全的,一会儿命令,一会儿吓唬:

小明,快点把裤子提好。

要不然你踩到裤脚会摔跟头的。

你忘了上次你也是踩到裤子摔倒受伤的?

还流血了呢,多疼啊。

赶紧提好裤子去睡觉吧!

可是不管妈妈说得怎样危言耸听,小明就是不买账。他只是看看妈妈,继续到处乱跑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后小明妈没招了,直接让小明爹把熊孩子提上了床。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妈说得太多了。她不断用语言和危险恐吓孩子。而小明其实知道应该怎样穿好裤子。但是他用这个方法成功地得到了妈妈的关注。挑战越多,他的胜利就越多。妈妈的反应,也都在小明的预料中。

其实,妈妈完全可以别去提什么裤子的事,她要做的就是采取行动,给孩子有限选择,让他决定是自己去上床睡觉,还是爸爸妈妈带他去睡觉。

4.避免错误的同情

小明在电影院里上蹿下跳,乱吵,乱叫。妈妈说了好多次不要这样,可是小明不听,等他折腾累了才停下来。

没过多一会儿,他又跑到了别人的座位旁,这个观众非常生气,他把小明从自己的座位旁赶走,不高兴地说,这是谁家的小孩,一直这样捣乱。也不好好管管。

小明哭了起来,妈妈赶紧跑过来保护小明,还跟那位观众怼了起来。

事后,妈妈把小明抱回座位,心疼地对小明说,好了好了不哭了。我的宝贝受委屈了。

在这个案例里,小明是个小霸王,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语言什么的根本阻止不了他的行为。在小明被其他观众责备的时候,妈妈反而对他表示同情和怜悯。这个举动让小明了解,不但能在家里为所欲为。在外面做什么,妈妈也都会保护他。这样只会让小明变得越来越霸王。

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吧,错误的同情只会对孩子造成误导。当小明做出不遵守规则的事情时,妈妈应该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比如,带小明看电影之前,提前告诉小明观影规则。

看电影的过程中,如果小明一直闹腾,那妈妈就要采取行动。对不起,你不遵守约定。那等你不胡闹的时候我们再看电影。

然后直接把小明带出电影院,让他在外面或者卫生间的门口冷静一下。

发现没有,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要靠行动而不是语言,一遍又一遍的说教对孩子来说收效甚微。

想让孩子遵守规则有一个过程,开始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用哭闹来反抗。这个时候只要家长能保持冷静, 多行动,少说话,就不会和孩子发生权力之争。家长们很快就能发现,安静的沉默不但可以减轻当时的紧张和压力,还能重新让家庭气氛变得愉快和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