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自卑受挫的孩子,只因家长做了这件事情,后悔也来不及。
有一位朋友扬扬妈,在微信上和我诉苦:现在孩子上小学了,才发现之前自己做了太多错事。
在孩子3岁左右,她经常把上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那时偶尔和孩子玩,看到她笨手笨脚,小失败、小挫折,就忍不住去指责、干预或者代劳。
那时只顾着自己,却没想到造成严重的后果。
现在,12岁的她是一个自卑、极易受挫的孩子,一点点不顺利就会大喊大叫、哭哭闹闹,或者干脆闷不作声,讲道理根本没用,总有一些怪脾气。
有一次,在外婆家吃饭,菜上得差不多时,外公招呼大家都来吃饭,这才开始吃呢,扬扬先夹起好些瘦肉放到自己碗里。这也没关系,就是家里人在场。
然后,谁知一边堆得多一点,还没扒几口就掉了一些在桌上。扬扬妈就想说她,忍了忍没说。

后来呢,看扬扬吃饭有点慢,而且好像饭菜总是含在嘴里,她妈再也忍不住了,说她整天就是这个样子,含嘴里不快点嚼。吃菜也挑三拣四的,筷子也不会抓,一上一下总是不齐。
扬扬虽然小也要面子嘛,就端着碗跑开了。那边外婆从厨房炒菜出来,问她又怎么了,哄她也不听,只是越发埋着头趴在那里,饭也不吃了。最后母女俩拉拉扯扯回家了。
无论多小的孩子,也是懂得自尊的。而成人有时又太不注意了,不分场合就发泄着自己的情绪,大声说教孩子。
这不,现在朋友开始懊恼纠结,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弥补。而孩子遇到一点小事就很容易不耐烦或者放弃,到底如何是好?
想必不少妈妈都有类似的烦恼吧。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她很想自己做一些事情,可是由于能力发展的原因、自身积累的欠缺,自然需要多多尝试。

可是偏偏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不止一次遇到周围的人指手划脚甚至脱口而出的嘲笑,她本来需要每一次小进步的鼓励,现在干脆一甩手不干了,并且发泄着自己的情绪,于是就成了大人眼中的怪脾气。
到底该怎么处理好呢?以陪孩子搭积木为例,我们尝试给孩子建立新的做事方法和信心。
1. 观察她做事情的方法,控制自己想说的、想做的
选择一个孩子比较愉悦的时间段,说我们一起来搭积木吧。
先看看孩子搭积木的方法,她常常怎么开始,完成比较多的形状是什么,过程中,问一问她想搭成什么样子。这一步是先了解事实。
2. 一起边做边沟通,说说自己曾经的糗事
在过程中,遇到小阻碍时发现并且去认同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说“妈妈如果总是搭不起来也会沮丧的,上班时妈妈做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一时没有学会,做不好也是很着急的”。这一步是看见情绪。

3. 引导她思考解决办法,自己也像孩子一样去思考,甚至请教她
问她还有其他方法吗?比如搭一个稍简单的图形,重新研究一下每一块积木的形状,和其他不同的组合方式。有时候她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面对困难,加上旁人的干扰,还没理清自己的思路,所以急躁起来。次数多了,才变得不敢过多尝试的。
4. 完成一个小目标,每一个小的成绩都看见并且说出来
降低了搭积木的难度之后,一起完成一个“够得着”的小目标。对每一点可喜的改变和成果,看见了及时说出来。“宝贝,真没想到,这一次经过你的提示,妈妈也重新学习了搭积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有过一段不愉快的摸索经历,现在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变好,此时选择的事情也要是孩子比较喜欢的。

在重新培养孩子做事的信心和专注时,首先要求我们自己更平和更包容。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需要爸爸妈妈的用心呵护。
很多事情,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都可以让孩子试一试,做一做,放下自己的评判心,如此,孩子一定可以顺利的、有耐心的去接触一个个新的领域。
我是你的儿科医生雨滴,写文不易,你的点滴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请多多留言关注点赞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