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钱还好用的数学启蒙玩具,人人都有

文 / 火花思维
2019-08-30 11:55

玩积木、玩火柴棍、玩七巧板……它们能做的数学启蒙我们已经写过很多了,这次搞点不一样的。

我玩我自己

很多国外的幼儿园常会以“all about me”为主题,帮助孩子认识他们的身体、情绪、喜好等等。最棒的一点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对自己好奇的阶段,所以不论是配合度还是学习吸收率都会很高。

图源见水印

今天先单纯从身体为切入点,看看如何带孩子边玩边学数学知识点吧。

身体计算机

掰手指数数、加减计算,这个我们小时候都用过的就不多做赘述了,但要强调一点,千万不要觉得掰手指计算速度慢而阻止孩子,急着让他去背口诀。

之前我们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脑科学两方面解释过原因,详戳链接: 掰手指算数太慢?别急着阻止孩子,这可是超棒的教具

另外,还有一套手指操专门用来帮助孩子背乘法口诀。感觉越往后越难背?没关系,从6往上的数能用下面这招解决。

如上图所示,在孩子手指写上6-10的数字,几乘几就用对应的手指连接好,答案的十位是下框里手指数的和,个位是上框里手指数的积。

具体视频教程戳链接: 被乘法表虐哭过的娃,早该学这套技巧

身体测量仪

比起计算,测量经常被大家忽略。但是这个知识点也是学前儿童必须要掌握的。

在《学习型社会:基础阶段3-7岁》一书里,测量同计算、形状和空间、处理数据共同组成了“数学发展与学习”部分。

不过测量时不是用我们熟悉的厘米、米等标准单位去弄,这些概念对于学前儿童过于抽象。应该换成孩子熟悉的物件,比如手掌、脚等身体部位。直接用,或者在纸上画出轮廓后制作成专属“身体尺”。


直接用


做“身体尺”

测量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如何提问也是有技巧的。

比如,对于“小汽车和恐龙玩具哪个更长”的问题,孩子能一眼看出来,或者把两个玩具一比较就得出答案了。

但如果你问“电视和餐桌哪个更长”,孩子不好直接比较,这时候“身体尺”才有机会上场。

另外,因为物体可测量的属性有很多,要选定同一个属性,比如长度,拉一个表格让孩子用他的“身体尺”尽情的在家里找感兴趣的东西测量吧,最后还可以进行比较排序。

升级玩法可以把爸爸妈妈的“身体尺”也加进来。这回孩子会发现,同一个物品,用爸爸妈妈的脚和自己的脚测量出的结果不一致。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用这种方法测量会造成什么后果?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进而引出使用厘米、米等统一的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还可以准备足够大的纸,画出和孩子等大的人体海报。看到自己多大、多高,这对孩子来说是新奇的。

而且在人体海报上我们可以玩很多花样,比如,验证一下许多身体比例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头围与身高的比是1:3,展开双臂的长度与身高接近,脚底长度近似于小臂长。

这需要借助一根绳子,先确定好头围、双臂长和脚底长后,再放在人体海报上比较看看是否如此。

当然了,喜欢涂涂画画的孩子也可以在上面创作,人体是天然的对称作品,爸爸妈妈先画出五官的一半,再由孩子补充完另一半也是不错的玩法。

这么看来,我们的身体就是很好的数学启蒙工具,不花钱还好用,赶紧利用起来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