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以后,家长要满足孩子的这个需求,不然以后孩子会不合群

孩子与别的小伙伴一起玩时,你会担心他挨欺负、受委屈吗?你会允许孩子带他的小伙伴到你家里折腾一番吗?你会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孩子与谁交朋友吗?如果你有以上行为,那么,你的孩子有可能正在逐渐变成“独行侠”。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家二宝和几个小伙伴在楼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可是却没有人愿意做老鹰,都争先做小鸡,眼看着游戏就要泡汤了,孩子们很扫兴。这时我正好去楼下丢垃圾,就被几个孩子抓去做了老鹰。
我和几个孩子在篮球场上快乐地跑着、跳着,无意间我瞥见篮球场的一个角落里蹲着一个小女孩妞妞,眼睛里流露出想参与游戏的渴望。于是,我便叫孩子们过去叫妞妞过来一起玩。不曾想我的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孩子们的一致反对。
“我不和妞妞玩。”“我也不和妞妞一起玩。”“要是她玩,我就不玩了。”几个孩子表现出了对妞妞的极大不满,我很是疑惑,大家为什么对妞妞有这么大的意见呢?“那你们为什么不喜欢和妞妞一起玩呢?”
“妞妞太娇气,摔跤会哭。”甜甜抢先发言,“她摔跤会告诉她奶奶,奶奶不让她和我们一起玩。”又一个孩子说,“妈妈,妞妞看不起人,总说别人是笨蛋。”看到孩子们这么反对,我便没有坚持。
过了一会儿,妞妞的奶奶来了,“妞妞,蹲在这里干嘛,快点跟奶奶回家,奶奶给你买了很多好吃的,走,咱回家吃去。”奶奶拉着妞妞走了,妞妞的眼睛却一直朝我们这个方向看,很显然,这个孩子是很想参加这个游戏的。
妞妞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上班,很长时间才能回来一次,平时妞妞都由奶奶照顾,奶奶总担心孩子在外面受人欺负,或者意外受伤,所以,妞妞很少出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别的小朋友三岁都已经上幼儿园了,可是妞妞的奶奶却舍不得孩子“受罪”,直到4岁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因为很少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所以,妞妞上幼儿园之后,也常常孤单影只,大家都在玩玩具,她却坐在角落里发呆,老师组织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妞妞也不敢去拉小朋友的手。渐渐地,妞妞与小伙伴们越来越疏远,越来越不喜欢幼儿园了。
上次,我去幼儿园开家长会,正好碰到从外地回来的妞妞的妈妈,妞妞的妈妈听说了孩子的情况之后,非常焦急,问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改变孩子不合群的毛病。其实,小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大人一样,一回生二回熟,多带孩子到小伙伴中去,自然就合群了。
可惜的是,有些家长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担心孩子受了委屈,受了欺负,抑制了孩子对小伙伴的向往,渐渐地,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喜欢独来独往。

平日里,经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合群,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像个独行侠。其实,孩子不合群不仅让家长着急,就是孩子本身也会感到孤单,人是群居动物,只有融入到集体中,才能体会到快乐。
每个孩子都不是天生的不合群,而是受后天的成长环境影响,细心地家长会发现,孩子在一岁左右,多数时候是独来独往的,自己玩自己的,似乎意识不到别的小朋友的存在,即使偶尔与别人接触也是短暂,之后,他们依然会选择独来独往。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这是孩子自我意识(自己认识自己)能力发展的一种反映,并不能认定为孩子不合群。
孩子到了三岁以后,就有了与小伙伴相处的愿望了,你会发现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总是成群结队的,即使有打架的情况发生,但过不了多久,孩子们又会在一起玩耍嬉戏。此时孩子的交往愿望如果能够得到满足,孩子将来就有可能成为社交高手,他们会结交更多的小伙伴。
相反,如果此时孩子的交往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受到了家长的压制,时间长了,就会使孩子形成孤僻性格,一旦与人相处自然就会不合群。有些家长总是担心孩子与别人玩,会挨欺负,不小心受伤了,为了使孩子不受到伤害,家长宁可把孩子关在家里,给孩子买好多好多的玩具,让孩子一个人玩。但玩具再多,也无法代替同伴之间的玩耍,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发展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
另外,有些孩子自尊心过强或者过弱也会不适应集体生活,自尊心过强的孩子会“目中无人”,看不起其他的小伙伴,这会引起小伙伴的不满,不愿意与之交往。自尊心过弱则表现为胆小、怯弱,不敢与人交往。
如何培养合群的孩子要培养一个合群的孩子,父母应该是一个善于与人交往的人,如果你家里很少有朋友来做客,家里一直安安静静的,偶尔有人来,不仅你不习惯,就是孩子也会不习惯哦。作为父母,要让孩子合群,首先要做到自己走出去,带孩子去朋友家、亲戚家串串门,让孩子去接触陌生的环境。
当然,串门也要有选择,最好选择有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家庭,为孩子创造一个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如果孩子开始的时候表现得胆小,你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个与其他小朋友谈话的机会,“你看哥哥的玩具很好玩,你过去和哥哥一起玩吧。”“你从来没来过姐姐家,让哥哥带着你四处转转吧。”
让孩子合群,并不是刻意为之,也不是教育的结果,只要给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孩子自然就合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