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整天都手忙脚乱?掌握“四象限法则”,从此生活“有条理”

文 / 尼莫妈妈育儿师
2019-09-23 22:18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儿子,你作业做完了吗?"在厨房准备晚饭的妈妈大声问道。

"妈妈,我在写了。"

妈妈循声进了儿子的房间才发现,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作业,他就写了个作文,还只是写了一个标题和一个开头。

"你进来很久了,这都要吃晚饭了,你就写了个开头?其他作业也没写。"

"本来我是想写数学的,可是做了一点之后发现太难了,我就换了英语,但又想起了我的试卷还没让爸爸签名,所以……"

听完儿子的一番阐述之后,妈妈简直是要气晕过去了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做事情总是如此拖拉呢?

其实,有一些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这一个问题:写作业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有时候不是他不写,他只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甚至有的时候他会想起自己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从而在完成事情上显得特别的"手忙脚乱",浪费了时间。

孩子做事"手忙脚乱",那是因为他们缺乏条理性,缺乏时间观念。只要让他们学会掌握"四象限法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会变得有条理起来,不再是跟以往的拖拖拉拉。

那究竟什么是"四象限法则"呢?

四象限法则,它是由著名管理学家科维提出来的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理论,说白了,就是让你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来进行划分,它们可以分为四类:紧急而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四种。

四象限法则的作用

  • 第一,让孩子很好地形成时间观念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并没有确定的时间观念,所以在遇到问题甚至是难题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开始下手,不知道怎样才能快速解决问题,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会花多长的时间去完成。

幼儿园里面经常会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明明这件事情已经十万火急了,但孩子还是觉得自己并不关心,而一旁的老师都已经气的抓耳挠腮了。

小军已经上一年级了,但他有个坏习惯就是做事拖拉。平时在家里,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的,爸爸急了骂他几句,他还眼泪汪汪的。

一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妈妈让他回房间做作业,晚上奶奶生日,一家人要去餐厅给奶奶过生日。

他回到房间放下书包,便想起了自己之前跟邻居小朋友借的一本书还没还,于是便去还书。回来的时候才想起自己作业没做,于是拿出作业本的时候他又为难了,应该先写哪一个呢?纠结了一会,他决定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学。

就这样,妈妈喊他的时候,他刚把第一本作业做完。

  • 第二,让做事变得有规划有条理

四象限法则,能让孩子在做事情之前学会自己思考:我今天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先做好哪一件,因为比较紧急也比较重要;然后再是第二件,这一件不紧急但很重要……

让孩子养成一个一个做规划的习惯,很多事情才会事半功倍。

农民伯伯每天起来就会想:我今天要做多少农活,先把秧插了,然后在到瓜田里摘瓜,然后去猪圈里喂猪……

公司老板每天都会把一天内甚至一周内的事情都安排妥当,这样有利于整个公司的运转,就不会让员工一边的人忙的要死,另一边闲的发慌。

所以在孩子做事情之前,父母要告诉他你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或者直接让孩子先思考:待会自己应该是那一件事情先做,哪一件留到最后。

如何更好地让孩子生活变得更有条理性?

  • 首先,四象限法则要充分掌握好

一个缺乏条理性的孩子,即便上天给了他很好的天赋,却会因为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管理不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变成一个低效能的孩子,离自己的成就越来越远。

告诉孩子如何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先做什么在做什么。

一开始的时候可以由家长来提出要求,孩子负责执行。但是切记不要让孩子同时执行两个以上的要求,这样会扰乱他的思维,让孩子不知所措。

等孩子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在向孩子提出另一个要求,这样既能让孩子理清思路,也会让事情变得有条理。

等到孩子熟悉了这种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的做事方式之后,只要告诉他他要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规划。

  • 第二,教会孩子必要的条理性处理事情的技巧

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有条理性的行为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而做家务,每一样都是有步骤的。比如说煮饭的时候,你必须先去量米,淘米,加水最后才是煮饭;拖地的时候你必须先用桶装好水,然后把拖把弄湿以后再拧干,但是在拖地的时候也不是随随便便拖过去就完事了,你要先把地上的纸屑、垃圾扫干净,然后按顺序把地拖干净。

在中国,很多家长存在的一个观念就是,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不用管,什么都不会也没什么关系的。所以在孩子看来需要做规划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他们都不屑去做。

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让我们学着做家务,有时候是比赛做家务,有时候是惩罚做家务。

因为长期锻炼,所以我做事情的速度很快,就像洗碗的时候你会思考怎样才可以更快,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自己的洗碗模式。

  • 第三,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

有规律的生活是培养孩子做事情有条理的重要前提,父母应该根据具体的家庭条件,以及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学习、劳动、看电视、睡觉等等都固定下来。

在交代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跟孩子交代清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并且跟孩子提供技巧,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才能孩子的思维不会混乱。

  • 第四,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跟孩子接触的时间也是最长的,所以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

很多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每天早点休息,九点前就要上床睡觉,而自己却经常熬夜。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觉得"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要求我早睡早起,自己却经常十一二点睡觉,早上八九点才起床?"

这种"言传但不身教"的做法,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父母会要求我们九点半之前就要睡觉,周末可以延迟到十点半。还给我们买了闹钟,每天早上自己起床的时间自己定好,如果上学迟到的话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从那以后,上学就真的变成了自己的事情,父母也很少操心我们上学的事情。

孩子做事情经常手忙脚乱,是因你还没让他尽快掌握"四象限法则",孩子做事轻松,父母也省心省力。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