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早教| 多带孩子旅行竟能培养这项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文 / 德国育儿研究
2019-09-26 14:29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未来的核心能力之一将是跨文化的交流能力。英语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大家现在都很重视英语能力的培养。但跨文化交流不仅需要英语好,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对多元价值观的接纳和对差异性的理解与包容。

我喜欢带着悠悠旅行,带她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看一看世界上不同人的不同活法。希望在见识“不同”的过程中,将她培养为一个包容大度、“见怪不怪”的世界公民。

从瑞士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开往意大利,途径日内瓦湖

语言多样性

欧陆国家的人,特别是北欧国家,由于地理与文化的天然因素,对语言的包容性很高。越是小国的人,会说的语种越多。一个欧洲人会说三四门语言一点不稀奇。对大部分欧洲人来说,学习外语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并且,在他们眼里,语言是用来交流的,目的是要让别人能听懂,言之有物最重要,而不是去一味追求外语的发音有多么纯正地道。

这种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语言的包容性,对学好外语极其重要。如果孩子觉得外语是一门“奇怪”的语言,只有母语才是正常的,那就很难有动力将外语学好,也会羞于开口。

多言启蒙中很关键的一点是让孩子从小拥抱和接纳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世界上有很多人说着与我们不同的语言,不管哪种语言都是正常的。为了与别人交流,我们要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很多外国人也会学习中文。

法国依云镇

在意大利的街边,两岁的悠悠盯着两个唠嗑的意大利老太太看,过了很久,她回过头来认真地问:“妈妈,她们在说什么?”

“她们说的是意大利语,是另一种语言。我们现在在意大利,意大利人说的是意大利语,我也听不太懂。我只会三个词,打招呼和再见用Ciao,表示同意用sì,谢谢用grazie。”

“sì sì,sì sì” 我学着意大利人的语气对悠悠说起来,也鼓励她跟着说。一开始她还有点不好意思,但看我说意大利语的样子很好玩很自在,她也笑着有模有样地说了起来。

在餐厅就餐时,我和悠悠爸爸尽量用当地语言和服务员打招呼和告别。因此,悠悠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学会几句当地语言。

马耳他

上个月我们在欧洲小岛马耳他度假,马耳他的官方语言之一是英语。在超市里我们用英语与工作人员交流,悠悠听了后说:“妈妈,他们像peppa pig一样说话啊。”

“对呀,他们和Peppa pig一样说的是英语。我们现在到了马耳他要说英语了哦, 谢谢是Thank you, 来,跟着我把舌头伸出来念Thaaaaaaank you。” 我边推着推车,边对悠悠说。

在她的人生经历中,到了一个新地方,学着说当地人说的语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无需感到害羞。

当然,对不同语言的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并不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当我们在中国境内旅行时,对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方言,也应该抱着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学着接纳,而不是将不同方言分为三六九等。方言是我们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广东话都被联合国列为普通话汉语之外的一种语言了呢!

马耳他

食物多样性

人类的味觉有一个普遍共性,就是喜欢吃自己从小吃到大的食物。绝大部分国家的人都会觉得还是自己从小吃到大的食物最好吃。而那些小时候没吃过的食物,长大后吃起来就会觉得不习惯、不好吃。口味偏好是非常主观的感受。

这也意味着,人的味觉偏好其实是具备高度可操纵性的,小时候经常吃什么,就会喜欢上什么。

为了让悠悠的味觉偏好广阔,不挑食,平时在家我就很注重提供多样化的口味与食材,我和悠悠爸爸也都喜欢尝试烹饪不同国家的食物。每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行,我们必定会点当地的特色菜肴,而不是为了照顾悠悠的口味,只点她平时喜欢吃的。

对此她一开始是排斥的,但我会在她面前表现出尝试新食物的热情和好奇,她很容易就被我感染,对没有吃过的食物也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口味的适应性越来越强,能够欣赏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口味的美食。

出了国我才发现,很多外国人对食物非常保守,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拒绝尝试自己没吃过或者来自其它国家的菜肴和食材。连尝都不愿意尝试,这该错过多少美食呀?

口味偏好的广度和对食物的开放心态,一定要从小养成。

马耳他

文化多样性

带孩子出去旅行,最大的目的当然是带她看世界,打开孩子的世界观。而世界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它的丰富与多元。古老的金字塔,让人想起两千年前故事的长城,欧洲的大教堂,古罗马遗迹,约旦的佩特拉古城,撒哈拉沙漠的浩瀚,加勒比海滩的白沙......

世界是如此不同,所以才那么精彩!

试想一下,如果不管走到哪,都是纽约香港上海那样的高楼大厦,是不是会很无趣呢?

倘若不管走到哪,大家的穿着都一样,吃的食物都一样,说的语言都一样,脑子里的想法都一样,那旅行还有什么意义?

希腊

和谐共处不是把所有人都变得一样,而是在尊重和包容差异的基础上,看见彼此的长处,互相补充,共同促进。

因此,我在带悠悠旅行的时候,尽量做到只描述所见所闻,不比较也不评论好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思考,我相信有一天TA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去年的某一天,带悠悠去游乐场玩时,碰到一个唐氏综合征孩子,他有语言障碍,动作也有点鲁莽。悠悠盯着那孩子看了半天,说:“妈妈,他好奇怪。

在孩子眼里,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就是“奇怪”,想与别人保持一致的从众心理是孩子的天性。而学会尊重差异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学会。

“怎么奇怪了?” 我问。

“他说话好奇怪。他为什么那样说话?” 悠悠皱着眉头说。

“因为他得了一种遗传病,叫唐氏综合征,所以他看起来与你不太一样。不过那不是奇怪,只是不同而已。还有的人得了病瘫痪了,所以要坐轮椅和靠拐杖走路,那也不奇怪,本来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只要他们不伤害你,我们都可以和他们做朋友。我看他挺想跟你玩的,你去和他玩一下吧。” 我抓住机会教育了悠悠一番。

悠悠在我的鼓动下,似懂非懂地拿了一个玩具走向那个孩子。虽然她还是很好奇地盯着那个孩子看,但是她至少愿意开启了解和沟通的大门了,这是多样性共存的第一步,也是最难跨越的一步。

法国

带孩子旅行的意义

带孩子旅行,TA可能记不住去过哪里,看过什么,但是那一时那一刻的经历已经滋润了TA的头脑,丰富了TA的灵魂。到过什么景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见识过大千世界的丰富与不同,所以回到家后更有勇气做自己,也能以平常心看待别人的不同。

因为知道,不同才是世界的常态。

什么是世界公民?我的答案是,理解和包容世界的同时,也别轻易被别人改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