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打人不怕,就怕家长不会正确引导,你中招了吗?
文|淘妈
前段时间,淘妈带着孩子回娘家住了几天。妈妈家不远处一位阿姨的孙子(轩轩)和淘淘年纪相仿,两个人每天都要玩一会儿。可是每次在玩的时候,因为一些不愉快轩轩都会打淘淘,要不就是抓起沙子往淘淘身上扔,有一次竟然把淘淘的手咬了两排牙印。每次在轩轩打了淘淘之后,阿姨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好好跟弟弟玩,不要动手。”可我分明能看到她脸上得意的笑容。玩了几天之后,我就不再带淘淘出去了。因为不是自己的孩子,而且阿姨又是那种很传统的人,所以我也不好多说什么。
说实话,基本上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会有打人的时候。可孩子打人不一定就是暴力或者是攻击,我们还是应该分不同的情况去看孩子打人的原因。包括轩轩打淘淘这件事,我不觉得轩轩就是一个坏孩子,故意打人。我回家也和妈妈说了,然后分析了轩轩打人的原因。一般来讲,孩子会打人,可能是这几个原因。

1.身体控制能力较差
一般1岁以内的孩子都很喜欢拍人,扑人,甚至是咬人。其实这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基于孩子身体的发育,他们是在探索如何使用“手”。而且一般这个时候的孩子会“打人”了,家长看到之后都会乐呵呵的。这会让孩子误以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之后也会和家人以这样的方式互动。事实上,这个时候的孩子,身体的控制能力还不够好,空间感发育的也不成熟,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上臂,也就在“打人”的时候会下手不知轻重。不过家人也不能“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最好可以让孩子用其他的方式去代替“打人”,例如飞吻、拉手、抱抱等。

2. 表达情绪的方式
当孩子满1岁后,他们就会通过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语言发育还不成熟,很多时候不能用正确、文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毕竟“打人”比说话好学多了。当孩子对某些事不满意,或者是有人让他不高兴的时候,孩子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然后就会“打人”。如果是这样的的话,家长可不能坐视不管,还是应该正确引导孩子的。告诉孩子这样的方法不对,自己不舒服的时候,可以大喊大叫,但是不能打人。

3. 模仿父母的行为
其实孩子很多新学到的“本领”都是通过模仿得来的,“打人”也一样。像淘妈之前说的轩轩事件,其实就是模仿家里人的一种行为。轩轩的爸妈就经常吵架、打架,包括奶奶在训斥轩轩的时候也是手指着孩子,还经常说“踢你”这样的话。所以轩轩一系列“打人”的行为都是在模仿家人,很大程度上,是家人“教”会了孩子打人。由此看来,家庭教育真的不容忽视。孩子其实就是家长的“镜子”,我们总能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
孩子经常打人,家长要怎么做?

1. 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规则
家长要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不管孩子是想要表达喜欢或者是讨厌,这都不是最佳的方式。家长可以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规则,例如用牵手、抱抱来代替打人。
2. 引导孩子正确解决矛盾
小孩子之间,出现争吵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和其他的孩子、家长去争吵,这样是不正确的示范。
3.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如果孩子经常有打人的行为,而且是屡教不改,那家长就应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以对孩子进行冷处理。例如,家长不允许孩子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反思等。家长要注意的是,不能孤立孩子,不然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淘妈说:孩子打人,其实也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只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不正确的。一旦孩子能找到正确的方法,也就不会轻易打人了。所以关键还是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给孩子孩子陪伴和教育,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