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孩被罚独自留家:“有病”的规则,凭什么让孩子遵守?

文 / 金鹰卡通卫视
2020-01-16 00:45

如何教育好一个孩子,是老母亲们最大苦恼,即便是大明星也不能例外。 就在前几天,演员程莉莎就为教育儿子的问题而感叹太难了。 她在微博上说: 期末考试的第二天,她没收了儿子的iPad并且删掉了他所有的游戏。因为儿子没有遵守约定好的考试期间不玩游戏、不玩iPad的规则。 尽管儿子很不开心,早上出门的时候还央求她考完试能不能把游戏下载回来,但程莉莎还是坚定地拒绝了。 在拒绝了儿子之后,她又陷入了反思:“我是不是太严格了? 管了,我的母爱心受不了;不管,我的责任心受不了; 一边管一边不管,分寸感又找不到! 太难了!”有一位妈妈比程莉莎更加严格。这位妈妈是位育儿大V,因为6岁的二女儿没有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她按照事先的约定“剥夺”了女儿和全家去长隆玩的权利,把女儿单独留在家里。按理说,惩罚不遵守约定的孩子是应该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才对,但这位育儿大V的做法很快被网友骂上了热搜,认为她一点都不顾孩子的安全,这样做也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最终在一片质疑声中,这位妈妈不得不发文致歉。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她们的做法是否合理,今天我们来聊聊两位妈妈都遇到的同一个问题: 孩子为什么不遵守制定好的规则?
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了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会在家里跟孩子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则。但规则制定好了之后却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孩子不愿意遵守。 这是为什么呢?我来简单分析一下孩子不守规则的原因。 (1)制定规则时没有尊重孩子的意见“儿子答应了我,考试这几天不玩游戏也不玩iPad。” “我在家庭会议上对孩子们提出要求,出发前必须完成当日学习任务……” 在这两句话中,看不到任何孩子的意见,与其说这是规则,不如说是家长以规则之名单方面提出的要求。这样的“规则”,孩子即便接受,那也是无奈之举,不可能从内心去接受和遵守。 一个好的规则,应该要让孩子充分明白规则的细节,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让孩子参与其中,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尤其是反驳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需求。 只有孩子心服口服了,他才会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 (2)规则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 当孩子没有能力去做到的时候,自然会“破坏”规则。 比如要求一个6岁的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作业的量、作业的难度以及孩子的自控力和专注力,这些因素最终会决定孩子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作业的量多又难,而规定的时间短,孩子自然会产生畏难的情绪,导致做作业的速度下降,最终被当成了不遵守规则。 孩子因为一个不符合他能力要求的规则而受到惩罚,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性格特点,而且是孩子真实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大人想象中孩子应该有的样子。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则,孩子才有能力去遵守和执行。(3)规则没有考虑“意外”因素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生活本就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意外,而意外的出现也会影响到规则的执行。 比如给孩子制定晚上9点前完成家庭作业的规定,出现意外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孩子要去参加最好朋友的生日party怎么办?期末复习的时候作业量比平时多怎么办?孩子突然生病了怎么办? 坚定捍卫规则的家长,可能会不允许孩子参加party,即使不让孩子吃饭睡觉也要完成规定好的任务…… 尽管这样做可以让规则继续执行下去,但孩子的参与度降低了,亲子关系闹僵了,大人也身心疲惫,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呢? 要避免执行规则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考虑到“意外”因素,而且考虑得越充分越好。此外,规则还应该定期地进行优化和调整。孩子不遵守规则该怎么办?
分析完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原因之后,我们来解决一点实际问题,孩子不遵守规则的时候该怎么办? (1)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孩子不遵守规则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惩罚,但惩罚的侧重点并不教育,而是“罚”。简单粗暴的惩罚,可能会在短时间取得明显的效果,但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不利的。 还是以育儿达人把6岁孩子独自留在家中的事件为例。 孩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而被罚自己一个人在家。这样的做法效果立竿见影,老大当即表示不会让妈妈有机会把自己留在家中,老三表示只有完成作业才可以玩。 这简直就是“一箭三雕”,堪称“完美”做法,但孩子的安全感却被破坏殆尽,而且这样的阴影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承担不遵守规则的“自然后果”就已经足够了。 学习任务是必须要完成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那就只能带着作业去玩,当在大家痛快玩耍的时候,你就要牺牲玩耍的时间来完成作业。 这就是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自然后果”,事情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它不以惩罚孩子为目的,而是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2)和孩子一起面对错误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家民宿里,一个小男孩想把喝不完的豆浆拿到楼上房间喝,但是在上楼的时候不小心把豆浆洒了一楼梯。 男孩爸爸带着小男孩去服务员那里,让孩子鞠躬道歉,然后从服务员那里要了抹布,小男孩擦楼梯,爸爸到水池洗抹布,看着小男孩把楼梯擦干净。 中间服务员说,不用管,让她来就好,爸爸说:“让我们来吧。”擦完后带着小男孩归还抹布,再次表示给服务员添麻烦了。 这还没完。爸爸在事后问孩子:“你觉得你为什么会打翻豆浆?” 小男孩想了一会没想出来。 爸爸把自己没喝完的豆浆递给小男孩,告诉他,打翻豆浆是拿杯子的姿势不对,一个手托底一个手扶住杯子才能拿得稳。 爸爸让小男孩再尝试一下,用爸爸示范的方法拿着豆浆杯子上楼。小男孩捧着这杯豆浆上楼,没有再打翻。 犯错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机会之一,当孩子破坏了规则,违反了约定,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惩罚他,而是和孩子一起面对错误,找出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要记住,制定规则的初衷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是引导他学会遵守规则。(3)父母做榜样,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规则意识的启蒙者。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遵守规则的话,又怎么能培养出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孩子呢?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爱抽烟的妈妈,孩子手里也夹着烟头; 爸爸随地扔垃圾,孩子也如此照做; 有种族歧视的老板对手下员工说“滚回你老家去”, 老板的儿子也跟着怒吼“滚回你老家去”;……

这个广告告诉我们,一个任意践踏规则的人,不管再怎么努力,最终培养出来的也将是一个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 而另外一个视频,一妈妈带着双胞胎坐地铁,看到孩子们没排队,就指着地上的“小脚丫”,让他们踩着“小脚丫”整齐排队候车。 这时,另一小朋友看到后自觉跟着排队候车,妈妈看到孩子们排好队之后也排在了孩子们的后面。

这个视频则告诉我们,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孩子,背后也一定有父母在做榜样。 不要觉得规则是制定给孩子的,作为大人我们也应该自觉遵守。

麦咭说:

规则的制定不是为了树立父母的权威,也不是父母与孩子争输赢的武器。而是为了让孩子去理解他人的立场,考虑到所有人的需要,帮助孩子内化出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更有帮助的能力。惩罚并不会让孩子有真正的规则意识,它需要我们发挥榜样的力量慢慢引导,才能最终形成。

作者:功夫妈咪,家有俩宝,长期修炼育儿功夫的80后老母亲。分享科学育儿知识,解答育儿难题,花式吐槽家庭趣事。育儿功夫真,少走弯路不掉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