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别再吼我了”,父母对孩子随意发脾气,影响可不是小事
我们都知道为人父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初为父母,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够表现完美,尽善尽美,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几乎所有的父母们,都曾因为孩子而失去情绪上的控制,因为孩子的哭闹,孩子的做错误事等等,父母的不安情绪,继而对年幼的孩子吼叫。
陈女士刚过了法定结婚年纪就结婚生孩子,随便因为年幼的孩子辞去了工作在家全职带小孩,而老公长期在不在家忙于生计,无法好好的照顾家庭,陈女士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处理家中事务。

长期以往,照顾孩子让陈女士长期睡眠不足,精神敏感又脆弱,久了之后,陈女士变得情绪不稳定、易被激惹,每当自己的孩子犯了一丁点的错误,陈女士都无法及时控制自己情绪,对孩子大声吼骂,批评孩子的错误。
比如前脚陈女士刚刚收拾完家务,后脚孩子又翻出玩具,这种倒腾,把家弄乱,这时她吼骂孩子;孩子喜欢在草地上玩耍,和小伙伴在草地上打滚把洗干净的衣服弄脏,她吼骂孩子;孩子不小心摔碎了碗筷,她吼骂孩子……

现在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陈女士也即将得到解脱,身心逐渐的放松下来之后,发现原来喜欢说话,好动活泼的孩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而且怕生,有时孩子不小心弄坏了什么,还没等陈女士的批评,自己已经躲到一旁的角落里偷偷的发抖。孩子的改变让陈女士陷入了沉思,是不是自己以前的做法,对孩子大声吼叫让孩子发生了改变?

父母长期对孩子大声吼骂,对孩子以后有什么影响?
父母对孩子经常性的吼叫,会造成孩子,性格懦弱,胆小怕事,面对家长吼骂,孩子也没有能力用语言反驳,久了会让孩子变得怯懦和逃避;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孩子内心安全感会越来越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缺乏自信。
孩子在面对大人的吼骂,无力反抗只能沉默应对,以往之后变成讨好型人格,成为缺乏创造力的人,在往后的人际交往中,处处忍让没有立场;孩子在被吼骂后,会有受挫心理,家长是孩子的直接影响人,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和大人一样,喜欢大吼大叫表达自己,存在性格缺陷。

假如孩子已经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性格出现缺陷,家长想要及时补救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尝试换位思考,懂得孩子的需求
当家长要对孩子大吼大叫之时,不妨尝试一下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开心吗,我听到家长对我的吼骂,我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在这种“高压”情景下,我能健康快乐的长大吗?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年纪小,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殊不知,三岁看小,再小的年纪也有自尊心,希望能够得到家长赞赏和夸奖。
家长一旦学会换位思考,多考虑,在吼孩子之前控制自我情绪,那么发脾气的次数也会逐步减少。家长只有学会尊重孩子,不再将孩子作为出气筒,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自信的人。

2.在给予孩子批评的同时,要有赞赏和鼓励
孩子犯了错,可以批评,但批评的话可以心平气和的讲出,讲清楚,不需要用吼的方式,孩子也可以入心入脑,更能接受。长期否定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多给孩子鼓励,对孩子多赞赏和鼓励,孩子也会逐渐变得自信,比如鼓励孩子参加比赛,鼓励孩子与他们交流沟通,等等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成为积极上进、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

3.给予孩子安全感,尊重孩子
一般情况下,女人生养孩子的苦很多人不能理解,而孩子的父亲又外出在外,不能及时体贴关照,作为母亲压力很大,这时的妈妈就容易把孩子当出气筒。既然家长已经深刻反思对孩子大吼大叫的行为是错误的,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有危害,改变自己的态度,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尊重和认可。父母要想挽救,可以多加陪伴,努力孩子的世界,和颜悦色,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家长的尊重,对孩子身心无疑是摧残。

4.将命令口气改为商量选择
家长可以改变命令的口气,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虽然一开始孩子会很犹豫和纠结,但逐渐的变化之后,时间一长,他会自重拾信念。否则孩子常年陷入自我否定,在敏感自卑中怀疑自己,想让孩子做出改变,我们家长要主动尝试让孩子为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