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就被要求表演才艺?孩子的表现欲就是被这样消磨的!
马上要过年了,各路亲戚都要聚在一起,孩子们难免要面临叔叔婶婶们的花式考验。
才艺表演是基本要求,唱歌、跳舞轮番上阵。
不过很快,大人就发现,几年前还积极响应的小宝贝,躲得比谁都凶?
让人疑惑:孩子的表现欲怎么变少了?
01表现欲去哪儿了?

有基本的表现欲是个性突出和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孩子的天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大部分的孩子从会说话开始就喜欢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在生活中不管是遇到了有趣的事情,学到了新鲜的知识,都非常迫切地想要别人知道,来获得别人的赞赏,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的心理就越单纯。
他们不会考虑表现不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会像大人那样顾及面子,不会害怕因为表现不好被笑话,并没有心理压力。
但很多家长会发现,小时候还是“天生艺人”的孩子,却越来越“内向”,上课不愿意举手,也不喜欢参加班级活动。
老师如果叫到他们的名字了,也多半目光躲闪,不情不愿。
造成孩子变化的原因,往往出在大人身上。
02阻止是对表现欲最大的伤害

孩子小的时候喜欢叽里呱啦说个不停,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说的话毫无逻辑,听着心烦,没有耐心听,往往都是粗暴地吼一句“闭嘴”。
孩子欢天喜地地要给父母表演个新学的东西,有些家长觉得无聊和没有意义,压根儿不会理会。
还有很多这种行为,其实是无形中打断了孩子表现的欲望。
一次两次也许没有什么,但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压抑自己表现的天性,慢慢地变得不爱表现了。
●理解并引导孩子表现自我

芽芽对英语感兴趣,不过她还小,有些发音含糊不清,也不大能顺利地念出来。
但我每次都细心倾听芽芽怎么念的,从来不会打断她。
如果芽芽有了进步,我就会夸奖她,如果芽芽总是卡在一个词上,我就会鼓励她慢慢学,不要担心自己念得不好。
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芽芽还会时不时在姥姥姥爷面前念两句英语,展示她的学习成果,嘚瑟的样子特别可爱。
理解孩子的表现欲,认真对待孩子的表现,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哪怕是一个赞美的微笑,也会让孩子产生动力。
有了父母的鼓励,孩子才会更加愿意表现自我,并开拓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
03强迫,让孩子更怯场

告诫孩子上课必须举手回答问题;孩子如果学了一门艺术,就非要让孩子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一下……
芽妈非常理解家长们的想法,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班里最聪明,最受老师赞扬的那一个。
家长希望通过孩子的表现给周围人“炫耀”一下。
希望孩子好好表现不是一件坏事,但小孩子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接受能力比较弱,在面临家长的强迫时,孩子就会怯场,从心底里产生对表现的抗拒。
●尊重孩子的表演意愿

对于孩子们来说,表现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被家长“逼迫”的情况下,非主动的表现让孩子很难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表现自我应该建立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表现力,家长不应该单方面采取强硬的态度逼迫孩子表现。
比如希望孩子上课多举手,可以告诉孩子思考好了答案就大胆举手,而不是告诫孩子必须举手。
比如希望孩子在别人面前表现才艺,可以询问孩子的意愿,孩子如果不愿意也不要强求。
04比较,让孩子更自卑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台上表现得大方自信,就总是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比较,要求孩子学习别人。
家长们会因为别的孩子表现得好而感到焦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所以才会把别的孩子当成标准,想让孩子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然而那些表现从容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培养了优秀的表现力,总拿优秀的孩子和自家孩子比较,孩子会感到挫败和不如别人,渐渐地,自己的信心就会被打压,丧失表现的欲望。
●培养孩子的自信

孩子的表现力都是逐渐培养起来的,不要觉得别人的孩子怎么样,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怎么样,培养孩子的自信才是家长应该做的。
就像弹钢琴,如果孩子在上场前感到紧张焦虑,家长们可以安慰孩子,告诉孩子你很优秀,你得琴弹得很完美,我相信你。
即使孩子这一次弹得不如别人,下一次,下下一次却不一定。
当孩子适应了表现的场景,把陌生变成习惯,把生疏变成熟练,就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怯场、不害羞,勇于去表现自己。
孩子的表现欲非常珍贵,不要打压也不要强迫,耐心培养孩子的表现力,让孩子变得足够优秀,相信孩子一定可以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