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爱吃鱼头”式的爱,养出了多少「自私」的孩子
近期,某幼儿园群里的一位宝妈分享了她和女儿的一个小故事。
这位宝妈说,她正在做饭的时候,五岁的女儿突然跑到厨房,把一根发黑的香蕉递给她:“这个坏了,你吃吧!”
宝妈有些不高兴,就问:“为什么坏的东西要给妈妈吃?”
孩子却理直气壮的回答道:“姥姥说的啊,好的我吃,坏的大人吃。”

群里另外一位家长也表示:“我们吃饭的时候,有什么好菜都是先给小宝夹,有一次来了客人,我们做了很多好吃的,先给客人夹菜,结果小宝不乐意了,又哭又闹的饭也不吃了。”
很多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越大越自私了,不好好教育可不行。
但家长们有没有去深入地想过,孩子的自私究竟从哪里来?
有一个小故事,每逢家里吃鱼的时候,妈妈心疼孩子,总是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把鱼肉留给孩子。所以以后每次吃鱼,家里人都很默契的把鱼头留给妈妈。
这个故事以前是拿来歌颂母爱真伟大的,但是细思恐极,恰恰是这样“无私”的爱,最容易教出“自私”的孩子。
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那么小,根本不知道这种行为叫“自私”,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在模仿家长们的示范方式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我们要把最好吃的都给孩子”、“我们要把最好用的都给孩子。”
孩子日久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认为“自己用最好的、吃最好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但不会感激父母,还会变得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甚至专横跋扈。
虽然,这几乎已经成了现在孩子的普遍缺点或不足。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批判孩子,因为孩子并非天生就如此,这是我们家庭教育的失误,是我们自己的教育方法造成的。
如果父母能意识到问题所在,分清溺爱和宠爱的区别,不一味的对孩子单向的无私付出。让孩子学会珍惜爱、感恩爱,那你培养出了的孩子一定懂得心疼他人。

对于已经形成自私倾向的幼儿,家长不必恐慌,也不要感到束手无策。发现孩子问题本身就是教育的契机,只要家长认真对待,方法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 创造分享的家庭氛围
家里有好吃的,如果孩子想要独占的话,家长要反复的告诉孩子,食物是给大家的,大家要一起吃才行,慢慢引导孩子每次吃东西的时候,给每个人都拿一份,而不是只给他一个人吃。
一开始,孩子可能会不舍得分享,甚至会大哭大闹或苦苦哀求,但家长绝不能让步,在得到食物之后,家长要好好的表扬、夸赞一下孩子,让孩子通过分享感受到快乐,这样孩子以后就会愿意分享了。
二. 取消孩子在家中“特殊”地位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家长先改变“以孩子为中心的”行为,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孩子才能消除“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三. 不要一味满足孩子
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当父母和孩子的需求起冲突时,要商量着来,讨论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方案,而不是无条件的退让、过分迁就,把父母的权利压缩到无限小。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有狠心、恒心和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撒泼打滚就妥协。
四. 让孩子学会感恩和帮助他人
教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和体验什么是付出。
当父母出差回来给孩子带了礼物、帮助孩子完成了手工作业、替孩子买回来喜欢的零食,应该引导孩子说谢谢。
当父母辛苦了一天,或者感觉不舒服时,可以要求孩子帮自己倒一杯水、递一下毛巾,然后感谢孩子对你的付出。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愿意付出,不愿意帮助他人的话,就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你,要让孩子慢慢的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要懂得心疼对方,也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没有帮助的感受。

五. 为孩子创造经常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
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们玩和看,帮助孩子认识自私是不受人欢迎的行为,只有友善和互助才能赢得大家的喜欢。
鼓励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游戏活动,指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尊重、帮助、谦让别人的乐趣,并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