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爱哭闹怎么办?请家长不要失去耐心,你可以这样做
文/诗韵妈妈育儿经
朋友前几天来家里做客,抱怨了自从她当妈妈以来的辛苦,说自己家的孩子总是很爱闹,她知道这是孩子天性,她不应该抹杀,但是孩子的行为让她真的很手足无措。
上周,朋友一家人打算去游乐场玩,顺便给孩子过5岁生日,去游乐场是孩子自己的意愿,再三确认的情况下,朋友和丈夫才做好攻略和计划,全家一同前附近最大的游乐场带孩子玩耍。本以为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却因为孩子全程的哭闹打乱了先前所有的计划。
一进入园区,孩子便看上了门口的玩具,但是,孩子家里的玩具真的太多了,朋友觉得每次孩子提出要求,家长就要满足,这种做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于是二人商量,原打算不给孩子购买,但是想到是孩子的生日,便动心给孩子购买了并不便宜的玩具。

孩子拿到玩具后固然很开心,便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去往自己心仪的玩耍地点。到中午的时候,孩子突然发现自己的玩具不见了,便大声的哭闹,爸爸妈妈问他知道自己放到哪里了吗,是不是自己就只顾着玩了,不记得自己的玩具放在那里了。孩子执意说把玩具给了爸爸,但是爸爸却说自己没有拿着这个玩具。
矛盾由此展开,孩子开始大声哭闹,并责怪爸爸把他的玩具弄丢了,要爸爸再买一个给他。孩子的父亲先自我思考了一下,确定自己没有拿过孩子的玩具,并认为孩子在说谎。孩子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选择一直哭闹,最后两人没有办法,只好提前结束游乐场的活动,回家处理这个问题。
确实,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坐在地下大声哭闹的孩子,不论是在超市还是公园,这种场景时常发生,面对孩子的哭闹,很多家长就会选择尽快的制止孩子的哭闹,满足孩子的需要。但事实上,我们会发现,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要,在孩子的哭闹下选择屈服的家长,必定会遇到更棘手的情景,更难处理的情况。

孩子的哭闹都有哪些原因呢?需要我们仔细探讨
1、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朋友说还有一次是在超市,孩子刚换完牙,不能吃糖,但是孩子不听话,非要买那个糖吃。朋友坚持不给孩子买,孩子便开始大声哭闹,周围的人迅速围上来看这个孩子怎么了,使朋友异常尴尬,为了尽快消除尴尬,朋友随手拿了一袋糖赶快和孩子离开。
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并且也不会只发生一次,当孩子的对于某些需求没有的满足时,孩子会选择发泄自己的情绪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家长在这种过程中会选择妥协。当第一次妥协产生,这种行为的强化便开始了,孩子会用一次次的实验来验证这种行为,并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2、生理上的不适造成情绪失控
面对孩子的哭闹,也有很多家长是不耐烦的,认为这是孩子的无理取闹。但是作为孩子的父母,应当给予孩子及时的关注。孩子哭闹的原因有很多种,有时候可能是处于身体上的不舒服。
孩子由于年龄比较小,有时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所以会选择哭闹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力。因此作为家长们一定不要错过孩子传递的讯号,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适之处,及时处理问题。

3、渴望获得家长的关注
最新的一项调查指出,60%的孩子小时候曾用过哭闹来引起父母对于自己的关注。这种关注源于自己在原生家庭的被忽视,原因是多样的,有因为家庭子女太多而缺乏关注的,也有因为父母过于忙率而缺少关注的。
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对于世界的了解也较少,家长成为他们最为依赖的情感支柱。在这个期间,如果家长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孩子会逐渐丧失对于亲近感的感知,并逐渐呈现出冷漠的态势。

那么,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具体应该做些什么呢?
1、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度
我们总是在说陪伴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度,那么请各位家长反思自己,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注度,或者,你是否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了自己被爱的那份安全感。在和孩子日常的交流中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合理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教育孩子要分时间、场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随心所欲,这样会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家长应该让孩子体会自己的处境,或者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角色,将孩子的哭闹行为展示出来,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行为的不合理之处,并加以改正。

2、教育孩子要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而非采取哭闹的方式
在指导孩子改正自己行为的同时,也应当教育孩子如何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诉求。孩子可以和父母商量,或者提出自己的要求。父母在听到孩子的诉求后,不应当简单的否定和肯定,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阐述自己的原因,家长在听到原因后,进行商讨,来做出最后的决定。当然,决定也不应当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同意和不同意,应当给孩子合理的理由,让孩子能够信服。
3、对于孩子哭闹行为的及时制止
面对孩子的哭闹行为,家长一定不能盲目的屈服。可能会招来尴尬或者他人的围观,但是一次的屈服可能会遇到孩子的变本加厉的行为。因此,作为家长,有时候我们需要心硬一些,让孩子知道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哭闹也不会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孩子在尝试失败后,知道了这样做爸爸妈妈也不会同意,对于这种行为的实施会减少。

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不要失去耐心,学会和孩子沟通,聆听孩子的诉求,让孩子知道一味的哭闹并不能带来好结果。
你的孩子出现过突然大声哭闹的行为吗?在这种情况下,你又是怎么做的?欢迎积极互动,与我们分享您的育儿心得。
我是诗韵妈妈育儿经,和我一起关注儿童心理,一起解读成长的那些烦恼,如果你在我的文章中找到了共鸣,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