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视频学习真的有用吗?当心儿童屏幕暴露之毒(附解药)

文 / 儿宝帮主黄小邪
2020-02-19 10:32
"

门诊经常见到屏幕不离手的小朋友,不给就哭,一给就安静得旁若无人,可以推测在家中也是这样——孩子抱ipad、爸爸妈妈各拿一手机刷屏,长此以往,整个家庭还会有正常的亲子交流吗?

有一次在餐馆看到一2岁多的小朋友,一口接一口自己喂自己,专心吃饭不吵闹,正想感慨真不愧是别人家的孩子,结果仔细一看,前面摆一手机正在看动画片,一集又一集。也不知道吃下去的真正消化了多少?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本文指的是屏幕包括电视、ipad、手机、投影屏幕等一切数字化媒体。


家长朋友往往觉得给孩子看的是早教视频,通过屏幕学英语、认形状、认汉字互动学习,这是好事,有什么不对吗?

殊不知,不分年龄、毫无节制的屏幕时间,不仅损害孩子尚在发育中的视力、培养出“安静的胖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功能,将孩子暴露于自闭内向、社交障碍的风险之中。

早教视频学习真的有用吗?当心儿童屏幕暴露之毒(附解药)


绘本阅读≠早教视频

学习是一种主动去探索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填鸭式输入、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绘本阅读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家长带宝宝读绘本,通过看图,先问宝宝看到了什么,激发想象力;然后家长朋友再讲故事,讲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故事提问、讨论;讲完之后最后引导宝宝把书翻一遍,复述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如果有疑问,鼓励宝宝自己翻绘本寻找答案,这就是主动联想、寻求知识的能力,孩子长大了才能够举一反三,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而早教视频,只给宝宝稍许停顿思考的时间就主动给答案,哪怕是互动屏幕式的,总会有闪烁图标提示选项,宝宝当然会好奇、喜欢去点答案,从而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这样填鸭式地灌输知识,来得容易也去得快,宝宝对知识点的记忆很短暂,反而是被鲜艳的颜色、活动的画面吸引了注意力,喧宾夺主。

孩子一开始就习惯了点一下立马有答案,以后还会愿意费心思主动去思考吗?

岂不打着教育旗号的屏幕学习,最后反而娇惯出了懒散思维,成为了孩子培养学习探索能力的拦路虎?

大人尚有可能追剧不停眼、刷屏不离手、游戏戒不断;对于幼小的儿童,往往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更容易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缺乏与真实世界的联接,久而久之容易自闭内向、社交障碍。

早教视频学习真的有用吗?当心儿童屏幕暴露之毒(附解药)


边看边吃,真的消化了吗?

小宝宝因为哭闹不吃饭是常有的事儿,要么因为喂得太频繁宝宝不饿,要么全凭心情这一顿就是不想吃。其实不必太担心,多带宝宝出去户外活动,等到下一个餐点再喂就可以了。

但是,现实的操作往往不是这样。

新手爸妈或是爷爷奶奶,看宝宝一不吃就很焦虑,也舍不得宝宝哭,在某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给个手机宝宝就安静了,能乖乖坐着一口一口地喂着吃了。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边看边吃、不给看反而不吃了的坏习惯。

很小的宝宝不给手机就哭,一给手机就安静,看着小宝宝熟练的刷屏手势,作为儿保医生的我不由得为祖国的花朵担心起来。

其实人体内有一个体重的调定点,维持体型不会过胖或过瘦。这个调定点通过饥饱感来发挥作用。意思就是长身体需要吃多少,宝宝自己心里有数。宝宝的表达是很直白的,饿了就吃,不吃就是不饿。一个饥饱中枢正常的宝宝,自然会在吃饱了之后主动停止进食,这个时候哪怕是小宝宝也会表现为“勺子伸过来不张嘴了,多的一口也喂不进去”。这样的宝宝哪会超重或肥胖呢?往往体型维持在刚刚好的状态。

不要以“白白胖胖的”标准来凸显家长的成就感,也不要嫌宝宝“瘦”。

宝宝的体重只要达标且生长速度正常即可,而理想的有助于长高的体型是——身高比体重高一个等级,稍偏“瘦”的体型。

边看屏幕边吃,宝宝的注意力常常是在屏幕而不在食物上,宝宝只是机械地边看边把食物一口一口吞下去。这种情况下,宝宝不容易有饱腹感,反而容易额外进食了过多的食物,为成年的超重/肥胖埋下隐患。

而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营养不良,而是营养过剩——超重/肥胖。其实,【瘦】只要不影响身高没有太大的风险,而【胖】则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高危人群,甚至有心血管疾病猝死的风险。

所以,从一开始就要避免边吃边看屏幕,否则后患无穷,轻则影响学习成绩,重则给健康埋下隐患。


早教视频学习真的有用吗?当心儿童屏幕暴露之毒(附解药)


该如何正确利用屏幕?有指南可循

美国儿科学会2018年发布了明确的《儿童屏幕使用指南》。现将核心内容为大家介绍如下:

  • (1)不推荐小于2岁的婴幼儿屏幕暴露(电视和视频):

因为,2岁以下的儿童对于屏幕上看到的,会有一个难以理解的过渡期,意即看到的不一定能理解,只是填鸭灌输式的机械重复。

小年龄孩子在真实世界中探索、和身边的人互动交流,他们进步得最快。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真实的生活(包括亲近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如果在孩子还懵懵懂懂无法明辨是非的时候就长时间地给予屏幕,那么孩子会不会以为世界就是屏幕中虚拟的样子?岂不为以后的“网瘾问题少年”埋下了隐患?

  • (2)在合适的时机可以引入屏幕,但是凡事要有个度,而不是毫无节制:

鉴于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孩子不可避免地很早就会接触到屏幕。意思就是,现代人的学习方式离不开数字信息产品,一味地限制反而会激发无限的渴望。

2到5岁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可以引入屏幕,但是每天总时长不超过1小时,每次最好控制在20分钟之内(符合孩子专注力的时间)。

接触的屏幕内容是经过家长严格筛选的,是有互动性的、非暴力的、具有教育性的媒体。而且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看、一起玩、一起讨论。

  • (3)使用屏幕的场景有原则:

孩子睡眠、进餐、亲子游戏时间不使用屏幕。

避免孩子睡前1小时使用屏幕,从而影响睡眠。

黄小邪跟眼科医生聊过,如果非得使用屏幕,出于对视力保护的角度,电视等大屏幕会比ipad、手机等小屏幕好。


早教视频学习真的有用吗?当心儿童屏幕暴露之毒(附解药)


习惯了长时间屏幕暴露,怎么办?

一开始没注意,现在知道了原则,但是孩子已经习惯了长时间看屏幕了,怎么办?

我的建议和经验是:逐步减少,寻找替代。

  • (1)逐步减少时长:

孩子其实对于时间长度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对于动画片的集数有概念。刚开始减量时我们可以在保持原有集数的条件下,减少观看的总时长。

何以理解?因为对于深谙儿童动画片的家长朋友都知道,不同的动画片,每一集的长度是不一样的,有的20分钟一集,有的才5分钟一集。所以,对于动画片时间长度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每天晚上睡觉前习惯了看两集动画片,之前是看米奇妙妙屋,20分钟一集,两集就是40分钟。可以换为超级飞侠,同样看两集,但是一集只有10分钟。以后再换成小猪佩奇或是托马斯、卡尔变形车,一集才5分钟。同样都是两集,但是总的时长缩短了,家里那位“美猴王”丝毫不会觉察,还是一样地开心。

(说到这里,我不禁露出深入“敌人”内部一招制敌的狡黠微笑)。

  • (2)寻找多元替代

比如,跟孩子拼乐高、折纸、大富翁等需要系统性一整块时间的动手游戏,让孩子沉浸其中而欲罢不能。等到了平时该看动画片的时间,让孩子自主选择:要么停止手工,看动画片;要么咱今天不看动画片了,利用看动画片的时间把手工做完?

只要孩子有某一次放弃了看动画片选择了其他替代,那么在TA的世界里,看动画片就不是每日必做的事情了,是可以替代的了,因为TA找到了更好玩的游戏。

  • (3)让孩子自己关掉屏幕

可以提前讲好,比如看两集、或是10分钟(需要设置闹钟提醒),时间到了让孩子自己关掉屏幕,培养自控能力。

  • (4)及时奖励

对于孩子放弃了看动画片选择其他替代的行为,或是自己到了时间主动关掉屏幕的行为,要及时给予夸张的表扬或是贴贴纸、积分的奖励。

  • (5)多进行户外活动和有质量的亲子陪伴

什么好玩孩子就喜欢什么,从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是孩子的天性。想想也是,真实3D世界中有温度的游戏当然比屏幕中2D的平面小人好玩。现在的孩子屏幕不离手,是我们家长没有用心陪孩子玩,还是我们自己太无趣了?

不要让孩子觉得“无聊”,不要一开始就把屏幕当作安抚孩子的工具。孩子一哭就塞屏幕,其实是对孩子需要亲子陪伴的本能需求的敷衍。除非是特殊场合,比如在医院或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要孩子安静而孩子不配合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屏幕的帮助。

最后,黄小邪呼吁,在孩子2岁以前还无法明辨是非的时候,杜绝屏幕暴露,多带孩子出去户外活动,多进行亲子互动,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爱运动的习惯,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去好奇、去发现、去探索,以后还愁这是一个不爱学习、不热爱生活的孩子吗?

早教视频学习真的有用吗?当心儿童屏幕暴露之毒(附解药)


【关键词】电视,早期,教育,早教,视频,ipad,手机,动画片,视力,肥胖,超重,心理,行为,自闭。社交,学习,网络,网瘾

本文系原创,任何媒体使用请与黄小邪取得联系,未经授权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果您觉得有用,欢迎点击关注并转发,

扩散靠谱的育儿知识即是传播正能量~~

——————儿宝帮主黄小邪—————

".jp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