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是孩子胆小,来看看到底是因为什么

文 / 福斯特儿童荟
2020-03-09 17:21

“我家孩子害怕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滑滑梯。”

“见到熟人也不主动打招呼。”

“对环境敏感,在陌生环境紧张。”

......

这些表现理所当然成了大人眼中胆小、内向的孩子。比起孩子成为“熊”孩子,家长们更怕孩子变成“怂”孩子。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各个年龄阶段都会有胆小的表现,比如2岁的孩子听见打雷会有惊跳反应;5、6岁的孩子害怕妖魔鬼怪,不敢单独睡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但是,当孩子总是不能独立做事情,有较强的依赖性;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缺少了同龄孩子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时,家长就要警惕孩子成为“怂”孩子了。

有些父母十分纳闷,为什么自己胆子不小但孩子却是个胆小鬼呢?

孩子胆小,家长首先要思考是不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尤其是父亲,因为父亲的格局和视野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独立、勇敢、探索等品格。

黄磊的大女儿多多,被网友称赞是星二代里的一股清流,不仅乖巧懂事,还多才多艺。

在黄磊的陪伴和鼓励下,多多不断尝试新事物,读书,翻译外文,写全英文舞台剧。无论多多想做什么,黄磊都是全力支持。他说:“最好的爱就是尊重”。

就像颜如晶在《奇葩说》里说的那样: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多多所有精彩的瞬间都有黄磊的见证,所以父亲的高质量陪伴是孩子自信、勇敢的源泉。

对孩子过度保护,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造成孩子不敢去尝试,从而变得胆怯。

还记得日本“藤”幼儿园吗?用手一摇就会晃的扶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操场,出于安全考虑,大概很多中国家长都不会选择这所幼儿园。

“藤”幼儿园设计师手塚先生说:“这些敞开的环境的确有时候会让他们受伤,但如果把幼儿园做的太过于安全,孩子们就失去了那一点冒险的机会”。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学习用自己的方式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如果总是限制孩子这不能做,那太危险,孩子怎么变得勇敢?

“再不听话,就让警察来把你抓走。”

“再不睡觉,我就不要你了。”

“不好好吃饭,就把你丢给坏人。”

……

这些话大家听着有没有很耳熟?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这种恐吓有时很奏效。

有个网友说,他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了,但是有个习惯一直改不了,就是睡觉一定要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

因为从小奶奶就跟他讲,不好好睡觉,大灰狼就会来啃脚丫子。导致他睡觉的时候特别不安,哪怕是大夏天睡觉,也必须用毯子包住身体。

孩子没有分辨真假的能力,玩笑话也会让孩子信以为真,成为孩子的恐惧来源,让孩子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变得胆小怯弱。

朋友的女儿朵朵平时有点怕生,有次遇见朋友和朵朵在公园里玩耍,朵朵一见我就躲到了妈妈身后。

朋友第一反应就是:“你怎么不给阿姨打招呼?”“这么没礼貌”。

一番责备之后转而向我解释:朵朵就是胆小、内向的孩子。无形之间朵朵就被贴上了“胆小、内向”的标签。

孩子如果经常听见家长这类评价与抱怨,不仅会从内心削弱对自己的肯定,也会认为自己就如家长描述的那样,继而变得越来越胆小。

所以,不要给孩子随便贴标签,贴上标签容易,扯下标签就难了。

当孩子胆小、内向时,应该耐心安慰和鼓励,不要动不动就说孩子“没用”,“胆小鬼”,一味指责只会让孩子更加自卑、胆小。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树立勇敢、坚强的形象,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并且尝试和陌生人交流,为孩子创造一个没有压力的交往环境。

所以,避免孩子成为“怂孩子”,父母就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心底里获得自信的力量,勇敢去表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