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对大学专业的“灵魂拷问”,学生们哭笑不得,听完不笑算我输

文 / 陆北老师
2020-03-15 00:46

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陆北老师

亲戚这种生物,不止是围剿你找对象的,还有另外一个强大的能力,打探你干啥。说到这个,医学院大三学生琳琳很有感受。自从她上了医学院,感觉自己得罪了一票的亲戚朋友。

事情是这样的,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自从知道自己读了医学,那真是人人都感觉松了一口气。这不,晚上老姨就给自己发来了微信,问琳琳,自己总是胳膊疼的抬不起来是咋回事,还详细的把自己怎么个疼法,有多严重,绘声绘色的描绘了一遍,就指着这外甥女给自己开出药到病除的大方子来。

琳琳感觉很无奈,只好把重复了千百遍的话再和老姨重复了一次:老姨,我不能单凭你的描述就给您看病啊,您还是赶紧的去医院做检查,不要耽误了病情。这老姨一听不乐意了,火气蹭蹭的往上冒:你这孩子,老姨是看着你长大的,连这点小忙都嫌弃麻烦?亏得从小到大都那么疼你。琳琳哭笑不得,这样的埋怨她也听习惯了。

这还没完呢,半夜11点,琳琳刚想睡觉,又接到了老妈的电话。原来,老姨火气大的不得了,直接一个电话告到琳琳妈妈那里了。听着电话那头的抱怨,琳琳只能一声叹息,连解释的力气都没有了。不知道学医的小伙伴,是不是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

说到这里,学旅游专业小丁更是表示有槽有吐。

小丁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后,自己是彻底被家里的老太太们围上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姑姑阿姨们都退休了,身体硬朗,银子不缺,只剩下找点乐子了。最近几年。老太太们爱上了旅行,没事儿就带着墨镜围着丝巾的满世界转,日子自然的不要不要的。虽然说老人们不缺银子,但是节约了一辈子,自然是不想多花一分冤枉钱。这不,现在知道自己老姐姐家的大闺女是学旅游专业的,一下子就像开水滴进了热油里,全体沸腾了。

大家纷纷亮出了自己的需求:买特价机票,住打折酒店。这可把小丁难为坏了,一开始怕弄出不愉快,也知道解释不清楚,就自己垫了点前托旅游网站的朋友抢了点特价活动机票酒店,想把事情结了就行了。没想到,这一传十,十传百,老家要帮忙的阿姨们接踵而来,小丁真是懵逼了,有理说不清,有苦说不出啊,只恨自己那大嘴巴的妈妈,到处宣扬自己的优秀闺女学了这么个能为亲戚造福的专业。

其实,就算不是大家认为能造福大家族的专业,其神秘色彩也能让亲戚们揪着不放。

这不,学西班牙语的小慧就深有体会。为啥这么说呢?小慧说起这事儿来,已经不是苦笑了,甚至有点愤怒。

今年过年回家,家族组织了个团圆宴。正当大家吃兴正浓,其乐融融的时候,大舅舅突然跳出来了。他喝的脸色红红,清了清嗓子, 出了一个娱乐的点子。第一项,请五岁的小外甥女给大家演奏一曲刚学的古筝。小外甥女嘟着嘴,被亲妈连威胁带引诱的,吐出嘴巴里的烧鸡腿,委屈巴巴的拿来了自己的古筝,勉为其难的揍了一曲。

大家连声叫好,紧接着,舅舅又清了清嗓子,让小慧给大家说几句西班牙语,让大伙儿见识见识。小慧觉得非常的郁闷,自顾低头吃自己的,不搭理大舅。没想到,坐在旁边的老妈,在桌子底下狠狠的拧了一下自己的大腿,疼的小慧嗷了一声,放下筷子上的肉,红着脸站起来给大家演示了几句最基本的。大伙儿一幅看耍猴的好奇样儿,嘴里笑的嘎嘎的,让小慧有点愤怒。

这些对大学专业的“灵魂拷问”,只要是被问的人,都是哭笑不得。其实,说到这里,原因还是亲戚朋友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那为啥大家对这些专业都这么多不着调的认识呢?

第一:年代变化大,很多父母辈的人,在求学的时候根本还没开发出现在这些专业。

其实,很多专业都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需求的推动而产生的。就像咱们父辈,很多人都能说几句俄语。为啥?苏联老大哥啊,睦邻友好啊。但是咱们这代人和我们的下一代,英文就贼溜。为啥?用的多啊,世界通用啊,要交流要旅行啊。所以,当父母家人不理解你的专业的时候,也别觉得着急上火,这也是时代变化的结果。

第二:专业小众,大众并不太理解。

很多人的专业是比较小众的,例如有人学习的篆刻专业。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听一脸懵。其实如果你不是想热情普及你的专业,就默默的不提起就好,省的引起不必要的解释。

第三:专业名称和大众认知的社会职位有相似之处,让人误解。

其实我们自己也会犯这种错误,看字面意思,就会联想到生活,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例如医学、护理等专业,都有这个问题存在。那么,遇到这种被误会的情况,自然也要坚守原则,不要引起不必要的健康失误。不要觉得难为,心底坦荡荡就好。

那么,如何让大众认知专业和真正的工作之间的关系呢?

第一:受教育程度越来越广泛的提高,大多数人会推己及人的想到专业不能望文生义。

其实,这事儿还得大环境改善了。等大多数人能接收到高等教育,自然能推己及人的知道,隔着专业如隔山,不能随意的下结论,更不能随意的强人所难。

第二:解释就业和专业是两件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专业是专业,就业是就业。例如医学生,只是在学习阶段,没有仪器,更没有行医资格,一切不负责的结论都是误人的行为,让亲戚朋友知道,不随意下结论开方子,是对他们的健康和安全负责。

第三:面对不切实际的要求,学会婉言拒绝即可。

当和亲戚朋友解释过了其中的内里,相信懂道理的人都会适可而止。但是,如果对方还是强人所难,就婉言拒绝吧,毕竟咱也没那义务和能耐不是?

全民素质提高,任重而道远。

今日探讨: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和真正工作的关系,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言。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