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没教养”的事,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一直做,老师:确实该这样
文|秘籍君
孩子的物权意识是比大人的面子和人情更重要的存在。
国庆节期间,没有出去玩,基本就是在拜访亲戚,接待亲戚和参加婚礼中度过。期间,有一件事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儿子有一件很宝贵的礼物,是他姑姑送他的,他很喜欢,睡觉都要抱着。那天,有亲戚带着孩子来看望婆婆,那孩子比我儿子小一些,一眼就相中儿子手中的玩具。
哭着闹着,要玩儿子手中的玩具。婆婆看到这种情况,就一把抢过儿子手中的玩具,跟他说:小朋友要学会分享,让弟弟玩会。儿子含着泪,不说话,婆婆看我欲言又止瞪我一眼,小声对我说:人家是客人,想要玩具就给,别让孩子不懂分享,做一些没教养的事情。

后来,亲戚孩子走的时候,要把玩具带走。亲戚不同意,说玩玩就算了,要还给哥哥什么的。可婆婆却说:“没关系,让孩子带回去吧,不是什么值钱玩意。”听到这,我很生气。这是孩子的东西,再便宜,也得问问他愿意不愿给,他不愿意,谁都没资格帮他把玩具送人。
于是,我就告诉儿子:“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个玩具?你想送给弟弟吗?如果不想,你就向他要回来。没关系的,这原本就是你的东西,要回来,也是没有错的。”儿子像是受到鼓舞,把玩具给要了回来。而我,也被婆婆骂,没有“教养”,带坏孩子。
后来,我一个当老师的朋友告诉我:确实该这样,没有错。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物权意识是比大人的面子和人情更重要的存在。
不经孩子同意将其玩具送人,会给他们带来哪些方面的不良影响?
很多人小时候,应该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很喜欢的玩具或是不舍得吃的零食,被大人“大方”地分给其他孩子。若是有反抗,就要被大人指责,不懂得分享,没有教养。大人这样做,确实很有面子,却不知会给自家孩子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失去物权意识。
所谓物权意识,可以将其当作权利意识的一部分。是维护自己应得的公平,和决定是否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分享”或“赠送”给他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物权意识,是让孩子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所拥有的支配权和使用权。一旦失去物权意识,会让他胆小懦弱,变成讨好型人格。自己的玩具,自己的零食,别人想要,都可以拿走。甚至是喜欢的人,他人喜欢,也可以拱手让人。因为他们从心里觉得,就算是自己的东西,自己也没有选择的权利。

◆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们的全部,是他们的顶梁柱,是他们的依靠。所以,孩子对父母,是100%的信任和依赖。而父母不经孩子同意,将其玩具送人的做法,也是在消耗孩子的信任感。
越是孩子看中、喜欢的东西,情况越严重。他们会从心里觉得父母不值得信任,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疏离。
◆失去安全感。
大人把孩子玩具轻易送出去,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因为看似玩具,不是很重要的东西,于孩子而言,却很珍贵,就像大人的车和房子一样。连自己最重要的东西都能被大人送人,又何来安全感可言呢?
这件“没教养”的事情,我鼓励孩子一直做
◆学会拒绝。
很多孩子,包括成年人,不懂的一点就是拒绝他人不合理以及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分享是对的,是可以比自己独有更让人快乐的。但孩子也有不分享的权利,他们可以拒绝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并没有错。
不会拒绝,就是爱面子不爱里子。这个“里子”就是爱和尊重自己。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所以教会孩子拒绝,让他知道“里子”是比“面子”更重要的东西。

◆捍卫自己的权利。
孩子到底是谁呢?他们是父母的附属品吗?他们是父母的私有物吗?不,他们只是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有思想的孩子。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所拥有的决定权,父母无权支配,更不能说送给其他人。
捍卫自己的权利,拿回自己的东西。若这样的事情被称为“没教养”,照样不妨碍鼓励孩子一直做。
最后,希望大人能明白,面子固然重要,但教会孩子捍卫自己的权利,才是最好的教育。
【话题讨论:你们会不经同意将孩子的玩具送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