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儿子把妈妈的包藏了起来,妈妈急哭了
歌德曾经说过:“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观念去塑造孩子;我们必须爱他们,任由他们的天性自由发展。” 蒙特梭利也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这两句话,豹子哥认认真真地抄写下来,送给了豹嫂。这些幼儿教育中的至理名言,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成为他们教育子女的基本原则。

但遗憾的是,很多中国的家长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的,他们总是习惯于做子女的主人,习惯于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们,并替孩子们做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决定。
这种压迫式的教育,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们的叛逆,可以这样说:孩子们的一切叛逆行为,都是对父母不当行为的报复与抗争。

去年暑假的一天,太太哭哭啼啼地给我打电话:“老公,我把包弄丢了。里面有身份证、车钥匙,还有很多银行卡和现金。怎么办呀。”
我连忙问:“在哪丢的?”“我也不知道,我上午出去了一趟,有没有把包带回来,我忘了。刚才想出去,才发现我的手包找不到了。”太太继续抽泣着。

我安慰着太太:“别急别急,再好好想想,上午回家的时候,是你自己用钥匙开的门吗?”“我是自己开的门,钥匙放在了桌子上,但包拿没拿回来,我没印象了。”
太太的钥匙通常是放在手包里的,既然用钥匙开了门,手包就应该拿回家了呀。“家里你都找遍了吗?”我问太太。“全都找遍了,哪都没有。”语气中,能感受到太太的绝望。

我让太太打开微信视频通话,帮她又找了一遍,确实没有发现手包的踪迹。这时,7岁的儿子出现在了手机的镜头中,小家伙嘴角竟然露出一丝幸灾乐祸的坏笑,我心里一动,问太太:“儿子看到你的包了吗?”“儿子说他也没看见。”
知子莫若父,我断然地说道:“你把所有的橱子、柜子和抽屉打开,只要儿子能摸到的地方,全部再找一遍。”就挂断了视频。
几分钟之后,太太电话打了过来,手包找到了,被藏在了衣柜的角落里,儿子干的坏事。

原来,上午妈妈出去办事的时候,儿子独自在家,发现了一个空纸箱子。小家伙突发奇想,用剪子在纸箱子上剪了两个洞,把自己扮成了机器人。
妈妈回家的时候,儿子正头戴纸箱子,模仿着机器人在床上蹦来蹦去,床上、地上到处都是纸箱子里掉落的泡沫碎屑。妈妈让儿子不要再这样玩,儿子不听,依然故我,妈妈生气了,一把抢过纸箱子,就给扔到了门外。

儿子的机器人道具突然没了,在一旁伤心地哭了,妈妈也没太在意,结果小家伙恨意难消,产生了报复妈妈的念头。看到妈妈放在餐桌上的手包,小家伙悄悄地给藏在了衣柜里。直到妈妈急哭了,他也没有告诉妈妈包在哪里,估计当时心里充满了报复的快感,所以才在我和太太视频的过程中,被我看出了端倪。
这次报复妈妈的藏包事件,让儿子受到了他有生以来最大的惩罚:被饿了两顿饭。直到他晚上饥饿难耐,主动向妈妈道歉,妈妈才给他做饭。

事后,跟太太沟通这件事时,我跟太太讲:“这件事,首先是你的不对,因为你剥夺了儿子的快乐,这是我们为人父母者不应该做的事情。其次,如果你无法容忍儿子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你可以强行令他停止,甚至让他把家里收拾干净,但你不应该简单粗暴地把孩子的道具给扔掉,这样你就伤了孩子的心,让他小小年纪就产生了报复心理,这是孩子叛逆的前兆。”
见太太低头无语,我又接着说道:“第三,儿子伤心难过的时候,你没有安抚他、化解他的负面情绪,说明没有走进他的心里、没有用儿子的视角来看问题,缺乏对孩子的同理心。”
太太有些不服气,质问道:“当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我说:“你不觉得儿子把纸箱子剪两个洞、装成机器人的想法很有创意吗?我首先会夸他聪明有创意,接着会问他怎么样才能把两个洞剪得一样大小、一样圆。然后告诉他,玩累了,要把房间收拾干净,他可以开心地做任何事情,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是不是这样处理的效果会更有教育意义?”
太太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认可了我的说法,于是我把歌德和蒙特梭利说的两句话,通过微信发给了她。并叮嘱道:“如果我们记住这两句话,儿子是不会产生叛逆心理的,以后对孩子的教育会轻松很多。”

结语:孩子们的一切叛逆行为,都是对父母不当行为的报复与抗争。当我们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观念去塑造孩子,就是在摧毁孩子们的天性、压抑他们的人性,孩子们的叛逆就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反应。
为人父母者很容易用眼睛看到孩子们的叛逆,却很难用心来审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好好记住本文开头的两句名言吧。
愿世上所有的家庭都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