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办好“家门口每所学校”的金华特色|教育现代化,浙江亮答卷⑦
在去年12月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金华市推行的小学“晨管晚托”服务荣获“2020年度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这是金华自2019年以来,为切实解决小学“放学早、接送难”问题而在全市范围内推开的小学“校内托管”服务改革。运行的一年间,该市持续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延长时间、扩大范围、拓展内容、落实保障等举措,将小学“课后托管”升级为“晨管晚托”,打造“老师用心、学生开心、家长舒心”的“三心”品牌,被教育部评选为2020年全国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典型案例。
截止去年年底,金华全市共有392所小学全部开展托管服务,惠及学生27.5万余名,学生占比从2019年53.6%提升到72.3%;参与托管服务教职工1.93万名,教师占比从73.4%提升到91.28%,从校外培训机构“回流”学生达11万人。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过程中,金华始终致力于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着力提高“学前教育普及度、义务教育均衡度、劳动教育亲和度、思政教育鲜活度、教师队伍担当度、教育督导保障度、教育调查满意度,实现了全域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金华特色。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创建教育现代化
浙江各地结合实际
奋勇争先
努力书写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
今天
一起来看看金华市的经验分享
↓↓↓

补齐短板,学前教育普惠优质
一年前,3周岁的范哲宇牵着父母的手,怯生生走进家附近的家和园幼儿园。当时,这所幼儿园只有10位教师和2名保育员,园内设备也略显陈旧。这令父亲范启华轻轻叹了口气,自我安慰道:“身为新金华人,能让孩子有个幼儿园上就已经很幸运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仅仅一年,幼儿园几乎“脱胎换骨”,华丽的转变令他笑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选择金华就业,来对了;选择在金华读书,更对了!”
这是怎么回事?
家和园幼儿园地处金华市开发区,2020年,开发区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攻坚计划,率先全面开展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
作为开发区首家民办转公办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家和园率先开启了改变之路。先是得到金华金开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入的100余万元,全面实现了幼儿园软硬件的提档升级,不仅园区环境簇然一新,户外场地更被设计地童趣十足,还购置了大型玩具和丰富的儿童绘本,教师和保育员也一下子增加了6名。
另一所民转公的江滨幼儿园也享受到了福利,不仅园区硬件设施配套更齐全,教师的学习机会也多了。“转型后我们多了学习培训机会,特别是常常能见到名师,令我这样的新手教师得以快速提升专业水平。”教师杨叶群说。
“十三五”期间,金华瞄准学前教育这块短板,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在学前教育三轮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加快学前教育补短提升促进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到2035年“三步走”战略,确定了13项主要任务;修订了《金华市区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城镇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应按每0.4至1.0万人口设置一所规模为6至12个班的幼儿园,完善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保障机制。
从2017年开始,该市连续4年将新建公办园列入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公办园比2016年增加了187所,公办园招生覆盖面比2016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105个乡镇实现公办中心园全覆盖。
与此同时,该市着力构建“行政全面推动、教研精细指导、幼儿园全员参与”的全区域课程改革体系,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2019年,金华有4个案例入选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案例。比如东阳市依托课改联盟和幼教联盟,发挥“本土名园+”力量,实行“一联盟一月推一园”活动制度,实现提升内涵的目标;浦江县发挥六个幼儿园教育联盟作用,利用义浦同城课改交流和课改园长论坛等平台,积极探索课程实施中的规范化和适宜性。

保障公平,教育资源高位均衡
2018年,金华市教育局以非常之功、铁腕之力、攻坚之志,向不规范、不合法、隐患多的校外培训机构伸出了重拳。猛药去疴,该项整治工作持续至今,已取得显著成效,被当地群众称赞为“最具民心实事”。
这是该市聚焦教育公平采取的举措之一。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充分肯定校外培训在满足中小学生多元化教育需求、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消费市场等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也要全力将无证经营、扰乱市场的机构清理出去,维护好正常的教育生态”。
堵疏结合,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高位均衡。“十三五”期间,全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383亿元,人均教育投入增长38.5%;加快项目建设,让入学不再难,207个新(改、扩)建义务教育项目竣工,新增建筑面积超323.4万平方米,新增学位超11.4万个;开展学生资助,让弱势群体不再寒,资助贫困学生多达87万人次,资助金额超9.6亿元,做到“应助尽助”。
政府保障到位,才能让学校专心“内涵发展”。
这些年,“婺剧进校园”活动在金华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地如火如荼,目前已有婺剧试点学校74所,其中,金华市东市街小学婺剧节目还十登央视舞台;
“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和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全覆盖,31项经验做法获评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典型案例,4所小学获评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学校;
体育与美育并行,开展“万班千校”中小学生四大联赛,校园足球走在全省前列,有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94所,金华市第五中学和金华市第九中学在省第十二届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初中男子超级组)创造了同区“双雄争霸”的新纪录;
坚持以美育人,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培育省级艺术学校48所;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培育健康生活习惯,2020年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9年基础上下降1%以上,7位足球小将入选全国最佳阵容名单,55名入选省最佳阵容名单。

五育并举,品质教育满意人人
在金东区含香小学,全校每班都有一块责任田,在每周一节的劳动课上,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种植水稻、高梁、西瓜、蔬菜等,从认识种子、播种开始,到参与管理、收获果实,经过学校“耘课程”文化特色教育的“洗礼”,个个都成了“小小农博士”。
创建教育现代化,五育并举是题中应有之意。金华市教育局注重顶层设计,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入手,出台意见指导各校科学构建劳动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有效组织校内劳动实践活动,完善劳动实践教育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义乌市开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管理平台”,完善学分制管理体系,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日”集中组织形式;浦江县龙峰国际学校建立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利用“两园一室”,推动生活劳动日常化、生产劳动体验化、服务劳动实践化、创新劳动实验化。
更多的学校充分利用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等,通过“学”劳动榜样、“晒”开心农场、“走”制造车间、“亮”创客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还有的学校用活“互联网+”模式,创新开展“21天文明打卡行动”,发动家长线上线下帮助学生养成爱做家务的良好习惯,让劳动教育在“校家宫”关系网中形成闭环。婺城区还在“两书一信”(新生入学通知书、家长学校入校通知书和致家长的信)家校共育模式引领下,形成了亲子农耕文化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爱惜粮食理念。
为夯实立德树人强大根基,这些年,该市先后创建了婺城区“校村结对双堂双进”德育共建工程、兰溪市“三爱三立”(爱国爱党爱家乡、立德立功立言)思政教育等区域德育品牌,编印德育校本读物200余种,实施“真善美”种子工程,构建党团队一体化阶梯式培养机制,形成部门共育、机制共建、资源共享的“5W”建设系统。
“学习新思想、当好接班人”“我和我的祖国”“国旗在我心中”“红色基因代代传”……一项项活动的开展,在当地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环境。而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等创建活动的开展,也切实推动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由校园育人环境优化向育人素养整体提升的转变。
这些年,该市严管厚爱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开展了义务教师待遇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等工作,全年共补足教师工资待遇4.01亿元;出台加大师德违反“惩戒度”、构建从严管理“闭合圈”等10条硬核举措,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该市还搭建了“全覆盖”“全方位”的督导管理体制,将人均财政教育投入、人均财政教育投入增长等指标纳入县(市、区)综合考评办法,强化政府教育督导职能。兰溪市依托责任督学推行“联村导师”工作制,确保农村儿童少年“离校离堂不离教”;浦江县建立责任督学“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公民办学校督导“无死角”,力促教育督导助力振兴金华教育。

“十四五”期间,金华教育将以打造“党建引领示范地”“教育现代化先行地”“教育改革领跑地”“教育治理标杆地”“教育人才集聚地”和“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为目标,发挥金华优势和特色,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品质教育”。
“美好教育”的杭州路径 | 教育现代化,浙江亮答卷①
率先“满堂红”的宁波速度 | 教育现代化,浙江亮答卷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