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种说法很刺耳,你认为有道理吗?

文 /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2021-07-09 00:22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让无数教师苦恼甚至愤怒不已,这句话本来的初衷和所要传递的理念、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当下很多时候竟成为了质疑、否定教师的依据之一。

而作为目前最常使用或者说利用这句话的家长这个群体,在当下其实也并不好过。

原因也很简单,“家庭教育”逐渐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可,在当下尽管依旧有很多人会坚持认为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学习)只要责任在学校、在老师,但是即便如此也没有人会否定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之重要。

事实上更多比较理性的人会更愿意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而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是没有什么好争议的, 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点是毫无争议的, 而孩子在“上学”(包括上幼儿园)之前的整个教育也几乎都是孩子直系亲人给予的。

也正因如此,很多家长也像老师们一样发现了有一句话对自己属于无情“绝杀”,那就是“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这话你要说不对,任何人也都能够找到很多的证据以说明它说的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你觉得这话说得对,那么具体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例如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这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个父母会说:“这都是我的错。”呢?

在过去,面对这样的问题,多数父母可能会把责任推给孩子,而在当下,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则很可能会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社会,甚至是会推给那些学得好、努力学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身上。

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把孩子的学习问题和健康、快乐、压力、心理等等联系起来甚至是对立起来,然后再把学校、老师、教育机构以及其他那些比较“鸡血”的家庭都扯进来一锅“炖”。

但现实却是无论这部分人如何挣扎以及逃避核心问题,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可逆的变革,那就是更多的人(尤其是家长们)开始主动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去尝试做更多的努力,这也就意味着前者的“朋友圈”会持续缩小,直到缩小到某个程度之后才会达到稳定,毕竟有人“退圈”也总会有人不断“进圈”的。

这两句本来是针对两个不同群体的话,却最终因为孩子而“结缘”,很多时候成为了彼此相互“攻讦”的主要工具了——本来两个因为孩子结缘的群体应该相互支持、合作共同为孩子做更多的积极、有益的事情,却在当下愈演愈烈的“家校矛盾”中出现了很多对立的情况。

恕我直言,在这个问题是,家长这个群体存在先天劣势。

原因很简单,两方矛盾激化最终受到伤害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即便是你能让孩子的老师付出某些代价、承担某些责任,就算是你真的“赢”了老师,可是输了孩子又能获得几分满足?

我这么说不是想告诉家长“放弃挣扎”“放弃抵抗”直接“妥协”之类的,而是想告诉很多家长这几个问题:

1、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是否有先考虑到用何种方式解决对孩子的影响结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别极端了,比如面对那种没有师德利用自己身份而逼迫学生补习的情况下,一定会有家长表示自己有“不去怕得罪老师”“不去怕给孩子穿小鞋”之类的担忧。

这似乎是在“为了孩子考虑”,但实际上真的是吗?

如果这样的补习对孩子是有帮助的,而且是你不能提供给孩子的,那么你会不会还会有这样的顾虑?如果你孩子根本就不需要这样的补习又或者你有更好的办法解决,你的“妥协”难道不是也在害孩子吗?

不是说你真的送去了、妥协了就是为了孩子好的,不是吗?

不要迷信什么“关系”“权势”之类的,也不要觉得解决问题就要靠“暴力”“无赖”等极端方式才能解决,有非常多的且还是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解决办法帮你解决问题的,你有什么好怕的?

难道不应该是做错事情的人更应该害怕吗?

2、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家长还真的得先从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入手。

还是拿“学习”为例吧,毕竟这个问题还是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孩子学习不好、考得不好,回家告诉家长“老师没讲”,你信不信真的会有很多家长就真的信了?而你接着这个问题再往下思考,一旦孩子看家长是这个反应,那么后面这个孩子是会变得好好学的可能性大呢,还是孩子会觉得终于找到一个“合理”借口了,所以以后都可以不学了,反正家长问就往老师身上推的可能更大呢?

但如果家长第一时间面对孩子的“老师没讲”直接告诉孩子的是“老师的确可能没讲这个题,但是你要知道,所有的考试题目都是对你们日常所学过的知识点的考察,并且有些题目还是会灵活考察的,不信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家长不行就可以改成我们一起问问老师这个题目的知识点考察的是哪个我们日常学过的基础知识)……”

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对待这个问题呢?

尽管他未来可能还会依旧吐槽题目太难了,但是他永远不会去说“老师没讲”这个问题,并且很清楚自己如果不会做的问题最可能出在了哪里,例如基础掌握不扎实,例如各种练习做得少了等等。

同样的道理是家长能够及时跟孩子讲解、引导,还是等到老师来说,效果会大大不同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很多,比如评优、比如排座位、比如同学之间的各种矛盾、比如举手回答问题、比如因为某些事情被批评了、比如作业太多、比如需要家长参与很多活动……

面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似乎都是孩子的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问题最终的走向基本上都是取决于我们这些做父母是如何想的以及如何去做的。

家长面对各种问题都能做到“没问题”,那么他的孩子又怎么可能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呢?

孩子的“教育”不是只有“学习”,而且学校教育本身其实也确实是不完全只负责“文化课学习”的,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学校教育就像捧起孩子的手一样,它只是其中的那一只手而已,单靠这一只手是否能够真的“托”起孩子,这个真的不太现实,而如果父母能够把自己的那只手也伸出去呢?

所以家长要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时,要求学校教育、要求老师做出哪些工作是没问题的,到别忘了自己不能在一旁甩手看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也可以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所以在这方面,父母非要较真,非要比较出个谁的责任更大之类的问题,真的是很没意思、没意义的,与其总是陷入去证明到底谁错得更多一些,不如多从如何解决问题的角度好好思考一下。

教师和家长都未被友好对待,都是“受害者”,又何苦彼此为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