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改革教学方式?为什么要鼓励探究式、体验式学习?
“双减”新政下第一个新学期开始了,小学教学方式也正式开启了全新的探索和实践。
核心内容就是: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图片来自网络
实话实说,改变数十年来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和固有的教学方式,必然是充满挑战,困难重重,但是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在开始小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征程之前,我们首先要想清楚,讲明白:小学什么要鼓励探究式、体验式学习?只有想清楚,我们才能讲得明白,才能做得到。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引导下,学生家长们从小就给自己的子女报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上了小学之后,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已经很多了,还要给孩子报读课外学科辅导班。
父母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方法不对就会“南辕北辙”。因为,大脑不是“硬盘”,不能一直往里面“粘贴”知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神奇的大脑和大脑的记忆原理:人类大脑是一个由大约14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繁复的神经网络。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两部分,职责和分工不同。左脑主要负责语言、文字、逻辑和分析,右脑主要负责图像、声音、想象力和创造力。

图片来自网络
记忆是人脑对信息摄取、处理、储存、再现的过程。一般来说,记忆分成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四种,四种记忆形式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这个科学研究表明,记忆效果的好与坏,跟情绪有关,跟逻辑分析有关。
也就是说,小学生在不开心的时候,是很难记住知识的。小学生在不明白不理解的时候,也是记不住知识的。所以,采取游戏化学习,目的就是让小学生心情愉快,采取探究式学习,目的就是让小学生深刻理解。
相对复杂的人类大脑,电脑硬盘的存储方式就非常简单了,电脑只是把接收到的信息存储到一个地方,不会将储存的信息加以分类。
因此,我们不能把小朋友的脑袋当作“硬盘”,什么知识都塞进去。哪怕“硬盘”再大,也会有堵塞和满载。另外,只顾着往大脑里面“粘贴”知识,在缺乏认知和理解的情况下,在情绪抵触的情况下,是记不住的。也就是说,粘贴再多知识也是徒劳的。
学生家长们,请你们慢慢闭上眼睛,回想一下自己读小学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好了,请各位家长慢慢睁开眼睛回到现实,当十几年前,二十年前小学时候的一幕幕情景在你脑海里再次浮现的时候,你们是不是觉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错!不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而是就发生在昨天,就发生在今天,还会发生在明天。因为,十几年前,二十年前的一幕幕情景正在你的儿女的小学生活当中重演。下面让我们“播放”一下熟悉的画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课堂教学。老师上课的时候,先把知识写在黑板上,接着教学生们读,紧接着教学生们写,然后安排学生们朗读若干遍,抄写若干遍。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家庭作业。放学之前,老师一定会安排满满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到家要把当天学习的知识朗读若干遍,抄写若干遍。因为,第二天回到学校,要默读,默写昨天学到的知识。如果默读,默写不出来,会有特别“奖励”。
“不做作业,父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相信每一位学生家长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忍俊不禁,第二感觉应该是:苦不堪言。
为什么一到晚上做作业和检查作业的时候就会“火山爆发”呢?研究表明,简单重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很容易让小朋友的大脑疲劳,继而产生抵触情绪,严重的情况下会情绪失控。同样的,学生家长们忙碌一整天回到家里,还要检查作业,批改作业,本来已经筋疲力尽,加上唇干舌燥,很少有家长可以做到慈眉善目,心平气和。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把小朋友的双手当作“复印机”,什么知识都要求反复抄写,反复练习。因为,“复印机”功能再强,它也只能复印而不能理解,到头来还是“一知半解,一无所悟”。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去亲身体验,探究学习。
最近几年,人工智能(AI)很火。好像做个什么事情,不跟“AI“沾边就跟不上时代步伐一样。
其实,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包括逻辑和分析,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企图研发出与人类智能相似,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技术和机器。

图片来自网络
换句话来说,当今最先进的人工智能(AI)都在学习和模拟人类大脑,偏偏有的人却把人的大脑当作”硬盘“来使用,把人的双手当作”复印件“来使用,值得我们深思。
特别强调的是,既然社会发展已经开始进入AI时代,大数据时代,人类更应该把信息收集与储存、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工作交给智能机器,人类更应该把精力放在智能机器无法胜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面。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把他们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进而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终身受益!
最近几年,常常看到朋友圈里面有家长“晒”自己小孩的考试分数,给人感觉就是分数越高越有“面子”。殊不知,盲目追求分数,与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

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别让父母的虚荣心害了孩子。欧洲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雷默·拉尔戈有一句名言:“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
作为成年人,我们内心都有一些未能实现的目标和理想。作为一名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出类拔萃。
但是,家长们不能把自己未竟的理想或者某个期望强加给自己的儿女,更不能用儿女的“分数”来粉饰自己的虚荣心。
家长们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也有自己的不足,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特别是不能用标准化的试卷,用一个数字符号去衡量孩子的能力,这样做会严重扼杀孩子们的个性和特长。
好的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观察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孩子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方式,这样孩子们才有机会脱颖而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才,甚至有机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其次,分数不等于能力。所谓的分数,是指某个阶段的学习效果的检验。如果这个分数是依靠机械记忆,应试教育的方式获得的,那么这个分数就是“昙花一现”。
更重要的是,分数不等于能力。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基础能力。盲目追求分数无异于“涸泽而渔”。
再次,欲速则不达。社会的浮躁,相互的攀比,再加上家长的虚荣心等综合因素,导致一些教育机构采用超前超纲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结果小学四年级之后成绩就会明显下滑,最后适得其反。

歌德 . 图片来自网络
歌德有一句名言:单学知识仍然是蠢人。这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富含哲理,说得就是接收知识,没有理解,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终归还是“蠢人”。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磨炼体格和意志,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总结了国内一些不太科学的教育方法之后,接下来让我们来一个“筋斗云”,到数千公里以外的欧美国家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的小学教育有那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看看芬兰,芬兰是北欧的小国,人口仅有500多万。但是,芬兰全国的九年基础教育的学校数量将近4000所。相比之下,我国的广州市人口大约是1500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数量大约3000多所。从数量来看,就可以看出芬兰基础教育发达程度,当然,芬兰的单一学校的规模远远比不上我们国内的学校。

图片来自网络
芬兰的教育,9岁之前的儿童没有学习成绩的,9~13岁的学生成绩不用数字表示。所以,芬兰的学生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更没有种类繁多的测验和考试。
芬兰人认为,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教会孩子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一起解决问题,比学习教科书上面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芬兰的的老师经常思考和研究,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如何在团队活动中探索和学习。
接着看看美国,美国的基础教育最重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机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老师们会设计一些教育游戏和互动话题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然后通过表扬和奖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小学教师非常重视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老师会走到学生们的中间一起讨论问题,倾听学生们的发言,跟学生们关系比较融洽。
美国的小学考试经常是“任务式“的,就是给出一个题目,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收集材料,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作答,在约定的时间交回来就行。而且,考试成绩不会公开。
然后看看德国,德国认为小学教育是从幼儿园的游戏化学习转向系统学习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方式还是以互动游戏为主。

图片来自网络
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是德国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德国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比较简单,拿数学科目来举例,就是学习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德国小学也会安排家庭作业,但是数量不多。一二年级的家庭作业一般都会在半个小时以内可以完成。三四年级的课外作业一般都会在一个小时以内可以完成。
德国小学一二年级是不允许考试的,三四年级才开始考试,但是考试成绩只会给学生本人和家长知道,否则就属于侵犯隐私权。
相比国内目前的小学教育,德国的小学教育简直就是“另类”。或许,这就是德国人获得全球三分之一数量的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吧。
说了欧美国家的小学教育那么多优点,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小学教育就没有优点了呢?绝对不是!
近几年,我国小学教育深化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与AI、AR、体感、MR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超越了欧美国家。
不信?让我们一起看两个教育实例:
教育实例一:《认识地球》。传统认识地球的方式,是看一张地图,看一段视频或者动画,然后由老师来讲解。
全新的启发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是通过3D技术,AR体感技术和投影融合技术创建一个沉浸式的太空场景,小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控制宇航员穿越太空,经历考验之后才能进入地球进行探究。
《认识地球》课程
在互动探究环节,小学生可以用双手放大,缩小,旋转地球,360度观察地球,地球表面的海洋和山峰清晰可见。过程中会伴随视频、动画和语言解说。
这种情景式、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对拓宽学生视界,激发科学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教育实例二:《基础笔画》。传统学习基础笔画的方式,是由老师教小朋友读“一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接着再手把手教小朋友写,然后是小朋友在方格薄上练习,最后就是反复的朗读,抄写和默写。
全新的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是设计一个融合了知识和趣味的探险游戏,让小朋友扮演探险者,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做出“点,横,竖,撇,捺”等动作造型进行闯关,在闯关过程中做对了会有表扬,做错了会有提醒,所以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很高涨,专注力也非常高。
《基础笔画》课程
俗话说:听到了,只记住30%。看到了,会记住60%。只有做到了,才会100%记住。在AR智慧教室里面体验《基础笔画》教育游戏,就是让孩子听得到,看得到,做得到。在全身心参与,全情投入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基础笔画,记住了汉字机构,萌发了浓浓的学习兴趣。
在人类文明史的演进过程中,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越往前发展,教育对文明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持续创新。谈到教育创新,首当其冲的是要教育观念创新,观念转变过来之后,才能在创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开展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育环境、教育装备等方方面面的创新。
现在读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大概在6岁-12岁之间。20年后,30年后,他们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届时,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工作的条件和我们现在相比会有很大的不同,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亲那一代人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届时他们所肩负的任务和所面对的困难挑战跟我们现在相比会有更大的不同。如果我们现在还是沿用过去十年,二十年的教学方式去教育培养他们,他们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他们是否能够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图片来自网络
1983年10月1日,总设计师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在看来,是何等深远啊!
有人说:知识很重要!
有人说:能力很重要!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尊重教育科学,呵护小朋友独特的好奇心,采用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勇敢地探索更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