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观教 | 解春荣:落实“双减”的关键是幼小“科学衔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作为全国教育高地的首都北京,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是促进首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所在。近年来,北京市多措并举促进农村教育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本报特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教一处、北京市教育学会农村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发掘北京经验 提振乡村教育”专题报道,展示北京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新进展新成果新风貌,讲好北京农村教育故事,传递首都教育声音。
解春荣
北京市特级教师 延庆一幼教师
“双减”大背景下,幼小衔接成为让“双减”政策和精神落地的重要举措,为了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做好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是当前学前教育重要任务。结合《北京市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部署要求,依据《北京市教委“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落实《延庆区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精神,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转变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建立幼小协同有效机制,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聚焦现状问题
明确幼小科学衔接方向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2021年3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为小学和幼儿园科学平稳过渡提供了指南。开展幼小科学衔接相关研究,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幼小衔接现状,明确有效科学衔接的方向。我们采用“设计问卷开展幼小衔接调研工作”找到问题;采用“分析幼小衔接调研信息”梳理与分析能够支持干部教师找到幼小衔接的突破口,找准衔接的方向,那就是幼儿良好习惯及学习品质的形成。
转变育人观念
达成幼小科学衔接共识
针对调研发现的家、园、校未能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及原因,幼儿园以自身为支点,组建家、园、校幼小衔接共育共同体,转变观念,达成共识。
形成三位一体共育格局
幼小衔接教育现状,呼唤家、园、校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共育格局,积极联络家长和小学,广泛凝聚共识。
一是武装教师头脑。以“读、研、思、定”四个步骤为发力点,落实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共读文件内容、研讨文件要点、思考关键经验,制定出适切的教育方案,以期通过思考与讨论,武装教师头脑。
二是转变家长观念。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减缓他们的焦虑,采取“三专题、三定期”的做法。“三专题”,指专题家长会、专题面对面、专题支招团。“三定期”,指园所定期家长交流,定期推送专题文章,定期开展专项活动,助推家长转变幼小衔接观念。
三是凝聚家校共识。以园所为支点,联合家长、小学,组建幼小衔接共同体,互联、互研、互识,在互动中,凝聚教育合力。互联,即组织幼小衔接通气会;互研,即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家、园、校共商工作方案;互识,即园所教师与小学教师间相互听课、研课,达成共识。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做法,形成三位一体共育衔接格局。
形成科学规范共育内容
在共同体的建设和互动中形成科学规范的共育内容,为科学幼小衔接奠定基础。《指导要点》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准备为宗旨,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内容,身心准备包括向往入学、情绪良好、喜欢运动、动作协调;生活准备涵盖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安全防护、参与劳动;社会准备由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热爱集体组成;学习准备有好奇好问、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形成科学规范共育内容,这些内容有效融入园本课程之中。
对接《纲要》《指南》
落实幼小科学衔接目标
《纲要》《指南》的颁发,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引。幼儿教师以《纲要》《指南》为准则,制定幼小衔接学习与发展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问题为引领,对接幼儿特点和发展,梳理幼小衔接目标
针对梳理出的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困惑点,与《纲要》《指南》对接,梳理出幼小衔接的重要目标,目标中突出小、中、大班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结合幼小衔接目标,对接幼儿日常活动,梳理幼小衔接评价指标
教师明确了衔接目标后,需要与幼儿行为对接,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就知道每个幼儿发展水平,以及最近发展区,为开展教育奠定基础。
构建幼小衔接课程,在实践体验中促目标达成
践行《指南》要求,构建幼小衔接课程。教师认真学习《纲要》《指南》,践行《纲要》和《指南》中所提出的要求,创新构建幼小衔接课程,有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做好幼儿入学准备工作,为幼小衔接打好基础。同时,教师通过创建幼小衔接课程,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设置“我要上学”主题教育活动;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研究幼小衔接工作重点与措施;组织小学生与在园幼儿开展“回园”“入校”活动,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小幼”衔接适应期,建立小幼衔接持续研究体系,并开展滚动式持续研究;形成融合课程,开展基于游戏、基于活动、基于生活的课程。

实施园校联动
探究幼小科学衔接策略
针对实施幼小衔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实施园校联动,重点研究与落实以下三种学习策略:
利用体验式学习丰富幼儿小学经验
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引导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从而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教研组将以“体验式教育”为理念,带领幼儿走进小学,通过参观和情景模拟,引导幼儿了解小学生活,积累入学经验;同时幼儿园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参加升旗仪式、体验课堂学习、参观图书室等,提前体验小学生活。
利用探究式学习幼儿养成良好学习品质
探究式活动有利于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了解小学生活,促进幼儿在参与、观察、发现、比较、表达中,明确对小学的认识。幼儿园通过画出心目中的小学、搭建自己喜欢的小学、整理文具和书包、模拟课间十分钟等幼小衔接探究式项目活动,引导幼儿深入了解小学生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
利用进阶式学习幼儿获得胜任感
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孩子们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可持续等特点,做好科学衔接工作。幼儿园为了锻炼大班幼儿的大肌肉发展和身体协调性,与小学生活进行双向衔接和顺利过渡,增加户外跳绳等协调性较强的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等,增强实效性,幼儿获得胜任感,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强化家园协同
增强幼小科学衔接实效
幼儿园与家庭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才能达成对幼儿教育的共识,进而在幼小衔接教育问题上相互配合,献计献策,给幼儿以正确、有效的学习和生活品行的引导,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幼儿顺利地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中。
了解家长在家教育现状和幼小衔接实际需求
通过家长培训、家访和家长会,了解家长实际困惑问题,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入园、入学各项准备。
组建园级家委会,家长成为衔接的助推者
邀请家委会家长走进幼小衔接教研活动之中,从理论到实践方面认识幼小衔接的重要,同时学习幼小衔接的方法,自主实践,最终推广实践经验,资源共享,成为幼小衔接的助推者。
幼小衔接家长沙龙,拓展幼小衔接方法
家长之间平等的交流与分享更利于学习与借鉴,因此,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经常为家长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家长成为交流的主角,共同为孩子顺利升入小学而努力。幼儿园及小学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幼小衔接科学理念,大力宣传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意义和有效途径,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落实“双减”任重而道远,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达到提质增效目的,形成良好的幼小衔接生态,让“双减”落地生根,让幼儿、教师、家长在落实“双减”活动中共同成长。
策划:郝彬
编辑:何文洁 尚晖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