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越干净越健康?这四个地方可不要洗的太干净!
现在有不少人有洁癖,什么地方都要干干净净的,尤其是有了娃之后,洁癖更是翻倍。总感觉娃每天都“脏兮兮”的:
耳屎都快溢出来了,过来给你掏一掏;
鼻屎太恶心了,过来给你抠掉!
肚脐上的泥擦都擦不掉,过来再洗洗;
……
虽然我们经常说要讲卫生,这样才会有利于宝宝健康,但是,宝宝身体很娇弱,这四个部位过度境界反而会给宝宝造成伤害。

囟门很娇弱,需要小心呵护
囟门是胎儿出生时头颅骨发育尚未完成而遗留的间隙。后囟一般在出生后三个月内闭合,前囟大约在出生后1~1·5岁时闭合。由于囟门处没有坚硬的颅骨覆盖,应注意保护,以防大脑遭受损伤。那婴儿囟门能不能洗呢?
那婴儿囟门是可以洗的。但是在给婴儿洗头时,动作一定要轻柔,不能用手指抓挠。另外洗头水不能过热,要用温水。
很多妈妈看到宝宝前囟门处有结痂污垢,就总忍不住清洁。这里要提醒宝妈的是:在给宝宝洗头时,不可过度清洁,更不能用手去抠,一定要小心谨慎,否则会引发感染,虽然看起来脏脏的,但是宝宝的健康更重要。

肚脐眼不干净不要抠
关于宝宝的肚脐眼护理,家长通常分两派:一种是洁癖党,见不得一点点脏东西,赶紧抠抠洗洗;另一种就是万分小心,肚脐这么脆弱的部位怎么能随便碰?
其实肚脐没有那么神秘,只是它的腹壁较薄,抠的太用力容易受伤感染。有脏东西了当然是可以清洗的,但是千万千万不能直接上手抠!
因为如果抠得太用力,不仅容易抠破皮,情况严重的话还会被细菌感染。而肚脐一旦感染了,病菌就会顺着肝圆韧带一路到达肝脏,从而引发内脏感染。
其实,一般来说,宝宝肚脐里面的脏东西洗澡的时候顺带洗一下就行,或者用干净的毛巾蘸点清水擦拭肚脐周围,里面也可以轻轻擦一下,肥皂、酒精什么的统统不需要。

耳屎要不要经常掏
耳屎只是我们通常的叫法,它的学名叫做耳垢,医学上称之为耵聍。它是一种由人体的外耳道软骨部耵聍腺分泌出来的,呈现淡黄色略带粘稠的物质。
很多妈妈都有定期帮宝宝掏耳朵的习惯,但这真的不是一个好习惯。
医学上也不建议经常掏耳屎,这主要是因为耳垢有其存在的意义。
第一有保湿的作用。耳垢的存在,可以保证耳道内不至于过度干燥,起到保湿的作用。
第二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耳垢中含有一些成分,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性作用。
第三可以防止噪音。由于人体的耳膜非常的薄,很容易被强声波振动,因此耳垢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噪音伤害耳朵。
第四,可以阻挡异物的侵袭。耳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空气中的沙砾,或者是灰尘进入耳道内,对耳朵造成感染。
一般情况下,如果耳屎太多了,耳朵会自己排出去,用不着我们操心。所以,妈妈们大可不必过度清洁。

鼻屎不要随便抠
同耳屎一样,很多妈妈不能忍受娃鼻孔里有不明物体,只要看到了,就会棉签、镊子、甚至直接上手……想方设法的清理干净。对此,小编只想说一句:快住手!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宝宝的鼻孔很小,不仅容易堵塞,更是非常敏感。我们都知道,鼻腔里分布着许多毛细血管,妈妈在清理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可能让它们轻微受损。
其次,受损后的结痂,就会变成新的鼻屎,然后妈妈继续清理……周而复始,鼻屎只会月清理越多。
正确的清理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用棉棒沾清水往宝宝的鼻腔内各滴 1~2 滴温开水,或向鼻腔喷 1 次生理海水鼻腔喷雾,等待 1~2 分钟让鼻屎软化。
然后软化了的鼻屎就可以随着清水排出来。如果鼻屎没有排出,可用干棉棒将已经软化的鼻屎轻轻拔出,使鼻腔通畅。要注意干棉棒不要进入鼻孔,以免造成宝宝的鼻粘膜受损。

对于孩子的“耳屎”、“鼻屎”等身体的排泄物,家长应该注意的是它们的气味、颜色和形态,如果既没有气味,看着还很干爽,那就放宽心,不需要过度清洁。